Showing 1 - 16 results of 16 for search 'TRIANGLES' Narrow Search
1
Academic Journal

Contributors: 吳瑞屯, 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File Description: 592492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吳瑞屯與陳欣進。(2000)。中文辨識與唸字作業中字音字義促發效果的比較分析。「中華心理學刊」,42(1),65-86。 吳瑞屯與劉英茂。(1987)。「中文字詞、語意屬性的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報告,計畫編號:NSC75-0301-H002-24。 周有光(1978)。現代漢字中聲旁的表音功能問題。「中國語文」,3,172-177。 周泰立(1993)。「中文字彙、詞彙的觸接歷程與頻率效果分析」(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謝娜敏。(1982)。「中文「字」與「詞」的閱讀與語音轉錄」(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Baron, J. (1973). Phonemic stage not necessary for reading.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25, 241-246. Becker, C. A. (1976). Allocation of attention during visual word recogni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2, 556-566. Becker, C. A. (1979). Semantic context and word frequency effects in visual word recogni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5, 252-259. Becker, C. A. (1980). Semantic context effects in visual word recognition: An analysis of semantic strategies. Memory & Cognition, 8, 493-512. Cheng, C.M. (1992). Lexical access in Chinese: Evidence from automatic activation of phonological information. In H. C. Chen & O. J. L. Tzeng (Eds.), Language processing in Chinese (pp. 67-92). NorthHolland: Elsevier. Cheng, C.M., & Shih, S. I. (1988). The nature of lexical access in Chinese: Evidence from experiments on visual and phonological priming in lexical judgement. In I. M. Liu, H. C. Chen, & M. J. Chen (Eds.), Cognitive aspect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pp. 1-14). Hong Kong: Asian Research Service. Chen, H.-C., & Shu, H. (2001). Lexical activation during the recogn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Evidence against early phonological activation.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8, 511-518. Coltheart, M. (1978). Lexical access in simple reading tasks. In G. Underwood (Ed.), Strategies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p. 151-216). London: Academic Press. Coltheart, M., Curtis, B., Atkins, P., & Haller, M. (1993). Model of reading aloud: Dual-route and parallel-distributed-processing approaches. Psychological Review, 100, 589-608. Coltheart, M., Rastle, K., Perry, C., Langdon, R., & Ziegler, J. (2001). DRC: A dual route cascaded model of visual word recognition and reading aloud. Psychological Review, 108, 204-256. Forster, K. I. (1981). Frequency blocking and lexical access: one mental lexicon or two? Journal of Verbal Language and Verbal Behavior, 20, 190-203. Forster, K. I., & Bednall, E. S. (1976). Terminating and exhaustive search in lexical access. Memory and Cognition, 4, 53-61. Frost, R., Katz, L., & Bentin, S. (1987). Strategies for visual recognition and orthographical depth: A multilingual comparis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3, 104-115. GLanzer, M., & Ehrenreich, S. L. (1979).Structure and search of the internal lexicon. Journal of Verbal Language and Verbal Behavior, 18, 381-398. Glushko, R. J. (1979). The organization and activation of orthographic knowledge in reading aloud.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5, 674-691. Harm, M. W., & Seidenberg, M. S. (2004). Computing the Menings of Words in Reading: Cooperative Division of Labor Between Visual and Phonological Processes. Psychological Review, 111, 662-720. Hsiao, J. H., & Shillcock, R. (2006). Analysis of a Chinese Phonetic Compound Database: Implications for Orthographic Processing. 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35, 405-426. Ishai, A., Ungerleider, L., Martin, A., & Haxby, J. (2000). The representation of objects in the human occipital and temporal cortex.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2, 35-51. Jared, D., & Seidenberg, M. S. (1991). Does word identification proceed from spelling to sound to mean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20, 358-394. Kleiman, G. M. (1975). Speech recoding in reading. Journal of Verbal Language and Verbal Behavior, 14, 323-339. Liu, I. M., Wu, J. T., & Chou, T. L. (1996). Encoding operation and transcoding as the major loci of the frequency effect. Cognition, 59, 149-168. McCann, R. S., & Besner,D. (1987). Reading Pseudohomophones: Implications for models of pronunciation assembly and the locus of word-frequency effects in nam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3, 14-24. McClelland, J. L., & Rumelhart, D. E. (1981). An interactive activation model of context effects in letter perception: Part 1. An account of basic findings. Psychological Review, 88, 375-407. McRae, K., Jared, D., & Seidenberg, M. S. (1990). On the roles of frequency and lexical access in word naming.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9, 43-65. Meyer, D. E., & Schvaneveldt, R. W. (1971). Facilitation in recognizing pairs of word: Evidence of a dependence between retrieval opera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90, 227-234. Meyer, D. E., Schvaneveldt, R. W., & Ruddy, M. G. (1974). Functions of graphemic and phonemic codes in visual word-recognition. Memory & Cognition, 2, 309-321. Morton, J. (1969). Interaction of information in word recogni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76, 165-178. Perfetti, C. A., Bell, L. C., & Delaney, S. M. (1988). Automatic phonetic activation in silent word reading: Evidence from backward masking.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7, 59-70. Perfetti, C. A., & Tan, L. H. (1998). The time course of graphic, phonological, and semantic activation in Chinese character 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4, 101-118. Perfetti, C. A., Zhang, S. (1996). The universal word identification reflex.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33, 159-189. Rolls, E., Critchley, H., & Treves, A. (1996). Representation of olfactory information in the primate orbitofrontal cortex.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75, 1982-1996. Rubenstein, H., Lewis, S. S., & Rubenstein, M. A. (1971). Evidence for phonemic recoding in visual word recognition. Journal of Verbal Language and Verbal Behavior, 10, 645-657. Seidenberg, M. S., & McClelland, J. L. (1989). A distributed, Developmental Model of word recognition and nam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96, 523-568. Seidenberg, M. S., Petersen, A., MacDonald, M. C., & Plaut, D. C. (1996). Pseudohomophone effects and model of word recogni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2, 48-62. Taft, M. & Russell, B. (1992). Pseudohomophone naming and the word frequency effect.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45, 51-71. Tan, L. H., & Perfetti, C. A. (1999). Phonological Activation in Visual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Two-Character Word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5, 382-393. Wu, J. T., & Chou, T. L. (2000). The Comparison of Relative effects of Semantic, Homophonic and Graphic Priming on Chinese Character Recognition and Naming. Acta Psychological Sinica, 32, 34-41. Zhang, S., & Perfetti, C. A. (1993). The tongue twister effect in reading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 1082-1093. Zhou, X., Marslen-Wilson, W., Taft, M., & Shu, H. (1999). Morphology, Orthography, and Phonology in Reading Chinese Compound Words.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14, 525-565.; zh-TW; 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5907; 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55907/1/ntu-96-R93227107-1.pdf

13
Dissertation/ Thesis

Contributors: 蔡政文,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File Description: 2589632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中文部份 政府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編,《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 台灣工作年鑑編委會編,《台灣工作年鑑2003-2004》,北京:兩岸關係雜誌社,2005年8月。 外交部外交年鑑編輯委員會,《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外交年鑑》,臺北:外交部,1995年。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編,《反分裂法 (立法報章資料專輯第105輯)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2005年8月。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陳總統就建立兩岸「和平穩定的互動架構」及320和平公投中外記者會實錄 (2004.2.3) 〉,載:行政院陸委會編,《政府大陸政策重要文件》,臺北:行政院陸委會,2004年9月,頁13-23。 行政院陸委會編,《大陸工作簡報》,臺北:行政院陸委會,1996年5月。 行政院新聞局,《大陸地區大眾傳播媒體及其管理概況》,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1年。 行政院新聞局,《變遷中的香港、澳門大眾傳播事業》,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9年。 李登輝,〈「了解台灣:跨越認知差距」專文 (1999.10.28) 〉,載:裘兆琳主編,《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8-2000》,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2002年12月,頁239-242。 李登輝,〈李登輝總統接受「德國之聲」專訪全文 (1999.07.09) 〉,載:裘兆琳主編,《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8-2000》,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2002年12月,頁239-242。 法務部調查局編,《中共對台工作研析與文件彙編》,共產問題研究叢書,臺北:法務部調查局,1994年。 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報告書》,國防部,2002年。 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國防報告書》,國防部, 2006年。 陳水扁,〈為永續台灣奠基—陳總統2004年就職演說 (2004.05.20)〉,載:行政院陸委會編,《政府大陸政策重要文件》,臺北:行政院陸委會,2004年9月,頁6。 陳水扁,〈陳總統就職演說 (2000.05.20) 〉,載:行政院陸委會編,《政府大陸政策重要文件》,臺北:行政院陸委會出版,2004年9月,頁91-97。 新聞評議委員會編,《大陸報紙如何報導台灣新聞》,臺北:新聞評議委員會,1997年,頁25-26。 政府文獻網路資源 中央選委會選舉資料,中央選委會網站,http://210.69.23.140/cec/cechead.asp 《中國共產黨章程》,新華網,2002年11月18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1/18/content_633225_3.htm 中台辦、國台辦 發佈,〈中台辦、國台辦受權就當前兩岸關係發表聲明 (517聲明)〉,中共國台辦網站,2004,5月17日,http://www.gwytb.gov.cn/zywg/zywg0.asp?zywg_m_id=105 中台辦、國台辦 發佈,〈中台辦國台辦受權就陳水扁決定終止「國統會」和「國統綱領」發表聲明〉,中共國台辦網站,2006年2月28日, http://www.gwytb.gov.cn/zywg/zywg0.asp?zywg_m_id=107 中台辦、國台辦 發佈,〈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就臺灣當局舉辦公民投票發表聲明〉,中共國台辦網站,2004年3月20日,http://www.gwytb.gov.cn/gzyw/gzyw1.asp?offset=150&gzyw_m_id=327 江澤民 談話,〈「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談話 (「江八點」) 〉,中共國台辦網站,1995年1月31日,http://www.gwytb.gov.cn/zlzx/zlzx0.asp?offset=150&zlzx_m_id=1527 行政院陸委會編,《兩岸經濟統計月報》,臺北:行政院陸委會,第161期,2006年,http://www.mac.gov.tw/big5/statistic/em/161/index.htm 行政院陸委會,〈「民眾對統一、獨立或維持現狀的看法」民意調查〉,陸委會網站,http://www.mac.gov.tw/big5/rpir/sumain.htm 行政院陸委會,〈「民眾認知大陸當局對我敵對態度」民意調查〉,陸委會網站,http://www.mac.gov.tw/big5/rpir/sumain.htm 行政院陸委會,〈「如果發展外交關係會造成兩岸關係的緊張,贊不贊成繼續發展外交關係?」民意調查〉,陸委會網站,http://www.mac.gov.tw/big5/rpir/sumain.htm 行政院陸委會編,〈中華民國政府首長公開呼籲大陸恢復兩岸協商紀錄〉,陸委會網站,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891012.htm 李登輝 演說,〈李登輝就職演說全文 (1996. 05. 20) 〉, http://newcongress.yam.org.tw/taiwan_sino/05201.html 國民大會,〈歷次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國民大會網站,http://www.na.gov.tw/ch/law/LawTitleView.jsp?itemid=9 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國防報告書》,國防部網站,2007年,http://report.mnd.gov.tw/。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 發佈,〈一個中國的原則與臺灣問題白皮書〉,中共國台辦網站,2000年2月,http://www.gwytb.gov.cn/bps/bps_yzyz.htm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 發佈,〈國台辦發言人就陳水扁、呂秀蓮遭槍擊發表談話〉,中共國台辦網站,2004年3月19日,http://www.gwytb.gov.cn/gzyw/gzyw1.asp?offset=150&gzyw_m_id=325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 發佈,〈臺灣問題與中國統一白皮書〉,中共國台辦網站,1993年9月1日,http://www.gwytb.gov.cn/bps/bps_zgty.htm 辜振甫 談話,〈海基會辜振甫董事長針對「特殊國與國關係」談話〉,陸委會網站,1999年7月30日,http://www.mac.gov.tw/pir/2nd1_2.htm 總統府 發佈,〈總統批示同意「國家統一委員會」終止運作及《國家統一綱領》終止適用案〉新聞稿,總統府網站,2006年2月28日,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prez/shownews.php4?Rid=11594 總統府 發佈,〈總統就公投議題發表電視談話〉,總統府網站,2004年1月16日,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prez/shownews.php4?Rid=9319 海峽交流基金會,〈歷次兩岸協商對話總覽〉,海峽交流基金會網站, http://www.sef.org.tw/html/nego/nego1.htm 中文專書論文 丁樹範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2002年。 中央通訊社編,《2004世界年鑑》,臺北:中央通訊社,2004年。 中共研究雜誌社編,《2004 中共年報》,中共研究雜誌社,2004年。 包宗和,〈戰略三角角色轉變與類型變化分析—以美國和臺海兩岸三角互動為例〉,載: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臺北:五南,1999年,頁337-364。 包宗和,《臺海兩岸互動的理論與政策面向1950-1989》,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台北:草根文化,1998年4月。 石家鑄,〈現實主義戰略思維與美國海權〉,載:沈丁立、任曉主編,《現實主義與美國外交政策》,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8月,頁285-304。 全國台灣研究彙編,《台灣二○○三》,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何清漣,《中國現代化的陷阱》修訂本,美國加州:博大出版社,2003年。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的新詮》,臺北:正中書局,1997年。 吳恆宇,《現階段中共對台文攻武嚇之研究 (1995~2001) 》,臺北:大屯出版社,2001年。 宋燕輝,〈美國國會支持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實際作法及成效受限之研究〉,載:裘兆琳主編,《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8-2000》,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2002年12月,頁81-122。 李炳南 主持,《第五、六次修憲之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2001年7月。 李炳南 主持,《總統民選後憲政改革的發展—第四次修憲之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台灣大學三研所,1999年4月。 李國雄,《香港媒體在中共對台文攻武嚇中所扮演的角色》,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行政院陸委會委託研究計劃,2000年12月。 李顯曉、周碧校等著,《信息戰爭》,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8年,頁212。 沈偉光,《新戰爭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周繼祥 主持,《大陸台研單位對台灣政治生態之現況分析—以北京、上海、廈門台研單位為例》,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行政院陸委會委託研究計劃,2002年4月。 明居正,〈國際體系理論與兩岸關係〉,載: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臺北:五南,1999年,頁365-388。 林正義,〈美國與中共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及其對台灣的影響〉,載:裘兆琳主編,《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8-2000》,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2002年12月,頁1-36。 林宗達,《解放軍演習報告書》。臺北:軍事迷文化出版社,1997年。 侯思嘉,閻紀宇譯,章家敦 (Gordon G. Chang) 著,《中國即將崩潰》 (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 ,臺北:雅言文化,2002年3月。 政戰學校軍社科學研究中心著,《反三戰系列套書 (中共對台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 》,國防部政戰學院軍社科學研究中心,2006年。 施子中,〈中共對台文攻武嚇與香港媒體的角色〉,未發表論文。 徐斯儉,〈中共十六大後政治局勢之前瞻〉,載:許光泰、張虎主編,《中共十六大後之走向》,臺北:政大國關中心,2003年。 浦興祖等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香港:三聯書店,2002年。 高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 1972-1992》,臺北:五南,1994年。 寇健文,〈中共十六大後人事佈局:權力移轉、世代交替與制度化?〉,載:許光泰、張虎主編,《中共十六大後之走向》,臺北:政大國關中心,2003年。 張也白,〈台灣問題上的美國因素〉,載:盧曉衡編,《中國對外關係中的台灣問題》,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年,頁44-62。 張五岳,〈第三屆立法委員選舉對兩岸關係之影響〉,載:《江澤民政權與兩岸關係論文集》,臺北:中國大陸研究學會,1996年,頁251-268。 張文木,《世界地緣政治中的中國國家安全利益分析》,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 張多馬編著,《大陸新聞事業概況》,臺北:行政院陸委會,1995年。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鄧小平時期的檢驗分析》,臺北:水牛出版社,2000年。 郭偉峰主編,《大陸對台思維變化解讀》,香港:中國評論文化,2003年。 郭瑞華編著,《中共對台工作組織體系概論》,臺北:法務部調查局,修訂二版,2004年。 陳明通 主持,《鄧小平時代中共中央領導階層派系政治》,行政院國科會研究計劃成果報告,1994年。 陳明通,〈台灣的憲政改造與兩岸關係〉,憲政改造與兩岸關係研討會,臺北: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主辦,2005年6月18日。 陳明通、鄭永年 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臺北,月旦出版社,1998年。 陳慶,《中共對台政策之研究》,臺北:五南,1990年。 童振源,〈中國國家總體目標和雙層博奕〉,《全球化的兩岸經濟關係》,台北:生智出版社,2003年,頁185-214。 黃介正,〈美國台海安全戰略:政治與軍事分析〉,載:裘兆琳主編,《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8-2000》,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2002年12月,頁123-150。 楊潔勉,《後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外交政策比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董立文、唐開太,〈美國的對華戰略調整與台灣問題〉,載:中華歐亞基金會、改革開放論壇編,《反恐戰後的美中關係與台海局勢》,臺北:大屯出版社,2003年,頁171-208。 廖光生,《排外與中國政治》,臺北:三民書局,1988年。 管公,〈形式主義掛帥的中共對台統戰〉,載:葉云云主編,《中共對台政策與台灣前途》,臺北:人間出版社,1998年,頁63-70。 趙可金,〈走火入魔的現實主義〉,載:沈丁立、任曉主編,《現實主義與美國外交政策》,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8月,頁71-98。 蔡 瑋,《中共的涉台決策與兩岸關係發展》,臺北:風雲論壇,2000年。 蔡同榮,〈台灣的前途〉,載:張富美編,《台灣問題討論集 : 台灣現狀與台灣前途》,台北:前衛, 1988,頁223-245。 蔡東杰譯,Joseph S. Nye著,《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 ,臺北:左岸文化,2002年。 蔡政文,《當前國際關係理論發展及其評估》,臺北:三民,再版二刷,2000年。 蔡政文、林嘉誠,《台海兩岸政治關係》,臺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1989年。 鄭又平,《亞太政經新情勢下的兩岸關係:中程協議—美、日、中共的看法》,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2000年3月。 盧曉衡,《中國對外關係中的台灣問題》,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年。 賴祥蔚,〈中國大陸對台宣傳策略之研究〉,台灣政治學會2005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台北,2005年12月10-11日,http://tpsa.ccu.edu.tw/2005pdf/1_1_2.pdf 謝長廷,〈民主、自決救台灣〉,載:張富美編,《台灣問題討論集 : 台灣現狀與台灣前途》,台北:前衛,1988,頁247-264。 顏建發,〈反恐期間台灣生存空間的挑戰與回應:美中台三角關係的變遷〉,《全球化趨勢下的反恐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主辦,兩岸遠景論壇,2003年11月4日,頁247-264。 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1998年。 蘇起,《危險邊緣: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臺北:天下遠見,2003年。 中文期刊 丁松泉,〈陳水扁選舉行為之根源及其溢出效應〉,北京:《二十一世紀》,第81期,2004年2月,頁15-19。 王元綱,〈樂觀的守勢現實主義:國際關係守勢現實主義之評析〉,《國際關係學報》,第18期,2003年12月,頁41-58。 王國賢,〈兩國論與美國的對華對台政策〉,北京:《和平與發展》季刊,1999年,第4期,頁42-46。 吳玉山,〈台灣總統大選對於兩岸關係產生的影響:選票極大化模式與戰略三角途徑〉,《遠景季刊》,第1卷,第3期,2000年7月,頁1-33。 吳玉山,〈非自願的樞紐:美國在華盛頓—台北—北京之間的地位〉,《政治科學論叢》,第12期,2000年6月,頁189-222。 宋國誠,〈官方媒體在海峽兩岸交流中的角色—「人民日報」與「中央日報」的比較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35卷,第3期,1992年3月,頁60-74。 李家泉,〈一年來兩岸關係的基本態勢和展望〉,北京:《台灣研究集刊》,第2期,1995年,頁9-15。 李義虎,〈中國和平統一模式的合理選擇—兩岸避免戰與和困境的必要途徑〉,北京:《國際政治研究》,第1期,2000年,頁80-84。 李義虎,〈論目前兩岸關係涉及到的三個主要問題〉,北京:《國際政治研究》,第3期,1996年5月,頁45-51。 杜筱越,〈胡錦濤的對台決策幕僚大曝光〉,《新新聞》周報,第919期,2004年10月14日,頁48-50, 周繼祥,〈兩岸應早日恢復對話〉,《交流》,第54期,2000年12月,頁19-23。 周繼祥,〈當前兩岸關係平議〉,《立法院院聞》,第29卷,第1期,2001年1月,頁49-57。 施逸銘,〈大陸近期再度透過港媒對我武嚇〉,《大陸工作簡報》,1999年12月9日,頁48-50。 施逸銘,〈港媒對中共武嚇我之報導分析〉,《大陸工作簡報》,1999年9月9日,頁21-27。 徐火炎,〈台灣的選舉與社會分歧結構〉,載:於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臺北,月旦出版社,1998年,頁127-168。 時殷宏,〈困難與選擇:對台灣問題的思考〉,北京:《戰略與管理》,第5期,1999年,頁1-4。 時殷宏,〈祖國大陸對台灣:長期優勢對短期優勢〉,北京:《世界經濟與政治》,第7期,2002年,頁33-38。 時殷宏,〈論就台灣問題使用武力的「門檻」〉,北京:《戰略與管理》,第3期,2000年,頁116-118。 張五岳、蔡成聖,〈中共對台政策的量化與質化檢視—以兩國論與一邊一國為例〉,《立法院院聞》,第31卷,第10期,2003年10月,頁15-35。 張清敏,〈美國對新中國外交研究近況〉,北京:《美國研究》,第4期,1999年。http://www.mgyj.com/american_studies/1999/fourth/tourth03.txt 張廖年仲,〈從1995-96年台海危機論冷戰後中共的安全政策〉,《遠景基金會季刊》,第6卷,第2期,2005年4月,頁185-221。 許世銓,〈檢視布希政府對台政策〉,北京:《國際問題研究》,第6期,2003年,頁1-6。 許志嘉,〈中共外交政策的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4期,1997年,頁45-61。 許志嘉,〈農民暴動潛藏危機:農村不平等貧困宿命的威脅〉,《大陸工作簡報》,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1年9月12日,頁12-15。 郭瑞華,〈中共國台辦組織擴編簡析〉,《展望與探索》,2005年9月,第3卷,第9期,頁5-8。 郭震遠,〈2000年的美國總統選舉與美國的對台灣問題政策〉,北京:《和平與發展》季刊,第3期,2000年5月,頁38-58。 陳文賢,〈從權力平衡的觀點看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1998年3月,第37卷,第3期,頁19-34。 陳恩,〈台灣「總統」選舉背後的中美台「兩岸三邊」關係透視〉,北京:《東南亞研究》,第4期,2004年,頁46-50。 粟明德,〈中共反「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宣傳技巧簡析〉,《大陸工作簡報》,1999年9月9日,頁30-32。 粟明德,〈中共與「法輪功」的纏鬥迄未終止〉,《大陸工作簡報》,2000年5月11日,頁伍之12-21。 楚樹龍,〈中美對國際戰略問題的看法、立場和主張〉,北京:《世界經濟與政治》,第7期,2000年7月,頁48-52。 楚樹龍,〈中美關係被推入惡浪險灘〉,南昌:《企業經濟》,第7期,1999年7月,頁63-64。 楊潔勉,〈克林頓政府對台政策的調整〉,北京:《美國研究》,第4期,1999年,頁22-38。 楊潔勉,〈對小布希政府對華政策的分析和思考〉,北京:《國際問題研究》,第5期,2001年7月,頁41-45。 端木來娣,〈冷戰後兩岸關係中的美國因素〉,北京:《台灣研究》,2003年,第1期,頁70-79。 劉國深,〈兩岸互動中的美國因素〉,廈門:《台灣研究集刊》,2002年,第3期,頁41-48。 歐錫富,〈「現代級」驅逐艦通過台海的意義及警訊〉,《大陸工作簡報》,2000年3月9日,頁3-5。 歐錫富,〈從文攻武嚇到低調對應台灣選舉〉,《大陸工作簡報》,2002年1月9日,頁24-27。 歐錫富,〈從文攻武嚇到統戰分化〉,《國防政策評論》,第2卷,第3期,2002, http://www.taiwanus.net/Taiwan_Future/national_defence/2002/02_03/02_03_07_01.htm 蔡政文,〈務實外交的理念、實踐及評估〉,《政治科學論叢》,第6期,1995年5月,頁279-306。 蔡政文,〈當前中共對我國國際活動可能採取之策略〉,《政治科學論叢》,第5期,1994年4月,頁37-58。 蔡禎昌,〈中共在台海心戰的特色〉,《大陸工作簡報》,2000年3月9日,頁參之9-16。 閻學通,〈武力遏制台獨法理獨立的利弊分析〉,北京:《戰略與管理》,第3期,2004年,頁1-5。 閻學通,〈軍事實力與決心是遏制「台獨」之本〉,北京:《瞭望新聞週刊》,第51期,2003年12月22日,頁10-11。 顏建發,〈從「兩國論」風波看兩岸關係的限度與出路〉,《新世紀智庫論壇》,第7期,1999年9月30日,頁23-26。 羅致政,〈美國在台海互動所扮演的角色—結構平衡者〉,《美歐月刊》,1995年1月,第10卷,第1期,頁-37-54。 蘇格,〈美國全球戰略與台灣問題〉,北京:《國際問題研究》,第4期,2001年,頁1-7。 中文報紙 《中央日報》,台北。 《中國時報》,台北。 《自由時報》,台北。 《聯合報》,台北。 《人民日報》,北京。 《解放軍報》,北京。 《文匯報》,香港。 《大公報》,香港。 《香港商報》,香港。 報紙網站 聯合早報網,http://www.zaobao.com/ 人民報,http://renminbao.com/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新華網,http://xinhuanet.com/ 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n/ 英文部分 政府文獻 Select Committee of the 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 “U.S. National Security and Military/Commercial Concerns wi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5 May 1999, http://www.house.gov/coxreport/ Council for Economic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 1994, Taipei: Council for Economic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R.O.C., 1994.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30 September 2001. “President Bush and Premier Wen Jiabao Remarks to the Press,” White House, 9 December 2003, http://www.whitehouse.gov/news/releases/2003/12/20031209-2.html 專書論文 Aron, Raymond, “The Anarchical Order of Power,” in Stanley Hoffmann ed., Condition of World Order, N.Y.: Simon and Schuster, 1968. Barnett, Doak A., The Making of Foreign Policy in China Structure and Process,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85. Carr, E. H., The Twenty Years Crisis, 1919-1939, London: Macmillan, 1951. Chang, Parris, “Beijing’s Policy toward Taiwan: An Elite Conflict Model,” in Tun-jen Cheng, Chi Huang, & Samuel S. G. Wu eds., Inherited Rivalry: Conflict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Boulder, Colorado: Lynne Rienner, 1995, pp. 65-79. Chen, Qimao, “The Taiwan Strait Crisis: Causes, Scenarios, and Solutions,” in Suisheng Zhao ed.,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the 1995-1996 Crisis, London: Routledge, 1999, pp. 127-159. Cheng, Tun-jen, Chi Huang, & Samuel S. G. Wu eds., Inherited Rivalry: Conflict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Boulder, Colorado: Lynne Rienner, 1995. Clausewitz, Karl von, On War,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6. Copper, John F., “The Origins of Conflict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The Problem of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in Suisheng Zhao ed.,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the 1995-1996 Crisis, London: Routledge, 1999, pp. 41-74. Dehio, Luwig, The Prcarious Balance: Four Centuries of the European Power Struggle, N.Y.: Vintage Books, 1962. Garver, John W., Face off: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aiwan’s Democratization,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7. George, Alexander, “The General Theory and Logic of Coercive Diplomacy,” in Forceful Persuasion: Coercive Diplomacy as an Alternative to War,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 1991, pp. 3-14. Gilpin, Robert, U.S. Power an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N.Y.: Basic Books, Inc., Publishers, 1975. Gilpin, Robert, War and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Gilpin, Rober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6. Goldstein, Steven, “The Cross-Strait Talks of 1993—the Rest of the Story: Domestic Politics and Taiwan’s Mainland Policy,” in Suisheng Zhao ed.,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the 1995-1996 Crisis, London: Routledge, 1999, pp. 197-228. Gulick, Edward Vose, Europe’s Classical Balance of Power, New York: N. N. Norton & co., Inc., 1955. Hamrin, Carol Lee, & Suisheng Zhao eds., Decision-Making in Deng’s China: Perspectives From Insiders, NY: An East Gate Book, 1995. Hickey, Dennis V. V., “The Taiwan Strait Crisis of 1996: Implications for U.S. Security Policy,” in Suisheng Zhao ed.,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the 1995-1996 Crisis, London: Routledge, 1999, pp. 277-295. Jia, Qingguo, “The Making of Beijing’s Taiwan Policy,” in T. Cheng, C. Huang, & S. S. G. Wu eds., Inherited Rivalry: Conflict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Boulder, Colorado: Lynne Rienner, 1995, pp. 97-109. Johnston, Alastair Iain, “Cultural Realism and Strategy in Maoist China,” in Peter J. Katzenstein ed., The 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 216-270. Kaplan, Morton A., System and Proces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Y: Wiley, 1964. Kau, Michael Ying-mao, “Democratization in Taiwan and Its Impact on the Relationship to the Mainland,” in J. W. Wheeler ed., Chinese Divide, Indianapolis, Indiana: Hudson Institute, 1996. Keohane, Robert O., “Theory of World Politics: Structural Realism and Beyond,”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 158-203. Keohane, Robert O.,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Keohane, Robert. O. & Joseph Nye,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New York: Longman, 2001. Key Indicators of Developing Asian and Pacific Countries, Asia Development Bank, 2006, http://www.adb.org/Documents/Books/Key_indicators/2006/pdf/PRC.pdf Kindleberger, Charles, 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3. Lampton, David M., Same Bed Different Dream: Managing U.S.-China Relations 1989-2000,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Li, Kuo-Ting, The Evolution of Policy Behind Taiwan’s Development Success,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and London, 1988. Lu, Ning, The Dynamics of Foreign-Policy Decisionmaking in China,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97. Mahan, Alfred Thayer,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 Boston : Little, Brown and Co., 1943, [c1890]. Mann, James, About Face: A History of America’s Curiou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from Nixon to Clinton, NY: Alfred Knopf, Inc., 1999. Morgenthau, Hans J., Politics Among Nations, NY: Alfred A. Knopf, 1960. Nathan, Andrew, & Robert Ross, The Great Wall and the Empty Fortress: 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 N. Y.: W.W. Norton, 1997. Neack, L., J. A. K. Hey, & P. J. Haney, Forgien Policy Analysis,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Its Second Generation, Prentice Hall, NJ: Englewood Cliffs, 1995. Robinson, Thomas W., & David Shambaugh eds., Chinese Foreign Policy— Theory and Practi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Rosenau, James N., Domestic Sources of Foreign Policy, NY: The Free Press, 1967. Snyder, Jack, Myths of Empire: Domestic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Ambition,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1. Sutter, Robert G., U.S. Policy toward China, Lanham, MD: Rowman and Littlefield, 1988. Suttinger, Robert L., Beyond Tinanmen: The Politics of U.S.-China Relations, 1989-2000,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3. Swaine, Michael D., “Chinese Decision-Making Regarding Taiwan, 1979-2000,” in David Lampton eds., 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in the Era of Reform 1978-2000, Calif.: Stanford, 2001, pp. 289-336. Swaine, Michael D., “Reverse Course? The Fragile Turnaround in U.S.—China Relations,”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Policy Brief, February 2002. Tung, Chen-yuan, “Cross-Strait Relations after Taiwan’s 2004 Presidential Election,” Unpublished manuscript, September 2004. Waltz, Kenneth N., “Reflections o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Response to my Critics,” in Robert O. Keohane ed.,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 322-345. Waltz, Kenneth 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1979. Wei, Yung, “The Taiwan Strait Crisis: Taipei-Washington-Beijing Relations,” in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Perspectives from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Occasional Paper, March 1998, pp. 41-77. Wiarda, Howard J.,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ctors and Processes, New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1996. Zhao, Quansheng, Interpreting Chinese Foreign Policy: The Micro-Macro Linkage Approach, Oxford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Zhao, Suisheng, “Making Sense of the 1995-1996 Crisis in the Taiwan Strait,”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the 1995-1996 Crisis, London: Routledge, 1999, pp. 1-18. 英文期刊 Dittmer, Lowell, “The Strategic Triangle: An Elementary Game-Theoretical Analysis,” World Politics, Vol.33, No.4, July 1981, pp. 485-516. Lee, Paul S. N., & Leonard L. Chu, “Inherent Dependence on Power: The Hong Kong Press in Political Transition,”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Vol.20, No.1, January 1998, pp. 59-77. Levy, Jack S., “The Offensive/Defensive Balance of Military Technology: A Theoretical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28, No.2, June 1984, pp. 219-238. Lin, Chong-Pin, “Beijing and Taipei: Interactions in the Post-Tiananmen Period,” The China Quarterly, Vol.136, December 1993, pp. 770-804. Lin, Chong-Pin, “Beijing’s Taiwan Policy: Tactical Adjustment and Strategic Persistence,” Guo Jia Fa Zhan Yan Jiou (國家發展研究) , Vol.2, No.1, December 2002, pp. 153-178. Putnam, Robert, “Diplomacy and Domestic Politics: The Logic of Two-Level Gam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2, No. 3, Summer 1988, pp. 431-468. Pye, Lucian W., “China: Erratic State, Frustrated Society,” Foreign Affairs, Vol.68, No.4, Fall 1990, pp. 56-74. Ross, Robert S., “The 1995-96 Taiwan Strait Confrontation: Coercion, Credibility, and the Use of Forc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5, No.2, Fall 2000, pp.87-123. Shambaugh, David, “China’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ink Tanks: Evolving Structure and Process,” The China Quarterly, Vol.171, September 2002, pp. 575-96. Snidal, Duncan, “The Limits of 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39, No.4, 1985, pp. 579-614. Whiting, Allen S., “China’s Use of Force, 1950-1996, and Taiwa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6, No.2, Fall 2001, pp.103-131. Wu, Yu-Shan, “Exploring Dual Triangles: The Development of Taipei-Washington-Beijing Relations,” Issues and Studies, Vol.32, No.10, October 1996, pp.26-52. Yu, Bin, “The Study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Problem and Prospect,” World Politics, Vol.46, January 1994, pp. 235-61. Zhao, Quansheng, “Patterns and Choices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Asian Affairs, Vol.20, No.1, 1993, pp. 3-15. Zhao, Suisheng, “Military Coercion and Peaceful Offence: Beijing’s Strategy of National Reunification with Taiwan,” Pacific Affairs, Vol.72, No.4, Winter 1999, pp. 495-512. 報紙新聞 Washington Post, Washington D.C. New York Times, New York City Reuters, London China Reform Monitor, Washington D.C.: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Council, http://www.afpc.org; zh-TW; 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7012; 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57012/1/ntu-96-D90341005-1.pdf

14
Dissertation/ Thesis

Contributors: 吳玉山,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File Description: 3225263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參考文獻及相關書目 (一)中文部分: *專書 王萬里,1986,《美蘇關係研究:冷戰、和解、對抗》,台北:黎明文化。 王景宏,1987,《中美關係的軌跡(上)(下)》,台北:聯經出版。 王銘義,1997,《兩岸和談》,台北:財訊出版。 牛 軍,1998,《柯林頓治下的美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包宗和,1990,《台海兩岸互動的理論與政策面向》,台北:三民書局。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1999,《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出版。 包宗和,2002,《美國對華政策之轉折—尼克森時期之決策過程與背景》,台北:五南出版,。 宋國誠,1996,《中國跨世紀綜合國力:公元1990-2020》,台北:台灣學生。 吳玉山,1996,《遠離社會主義》,台北:正中書局。 吳玉山,1997,《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台北:正中書局。 林宗達,1997,《解放軍演習報告書》,台北:軍事迷文化。 岡棟俊、陳 友著,2001,《美國對華政策50年》,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胡為真,2001,《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台北:台灣商務。 郝雨凡、張燕冬主編,2001,《限制性接觸—布希政府對華政策走向》,北京:新華出版社。 陳有為,1999,《天安門事件後中共與美國外交內幕:一位中國大陸外交官的歷史見證》,台北:正中書局。 陳 鋒、林宏等著,2001,《中美交鋒大紀實1949-2001(上)(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文賢,2002,《柯林頓與布希政府的中、台政策:決策小組的研究途徑》,台北:一橋圖書。 畢英賢,1992,《蘇聯末期的對外關係》,台北:黎明文化。 黃碩風,1992,《綜合國力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國史館編,2002,《台灣主權與一個中國論述大事紀》,新店:國史館。 傅啟學,1986,《三十年來中美中俄關係的演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傅建中,1999,《季辛吉密錄》,台北:時報文化。 張讚合,1996,《兩岸關係變遷史》,台北:周知文化。 張亞中、孫國祥著,1999,《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出版。 馮啟人,2002,《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台北:海峽學術出版。 楚樹龍,2001,《冷戰後中美關係的走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著,張理京譯,2003,《美國與中國》,台北:左岸文化。 蔡政文,2000,《當前國際關係理論發展及其評估》,台北:三民書局。 鄧 鵬、李小兵、劉國力等著,2000,《剪不斷理還亂—美國外交與美中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蘇 格,1999,《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蘇 起,1992,《論中蘇共關係正常化》,台北:三民書局。 蘇 起、鄭安國主編,2002,《「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史實》,台北:國策基金會。 蘇 起,2003,《危險邊緣: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台北:天下文化。 Bernstein, Richard (白禮博) & Ross H. Munro (孟儒)著,許綬南譯,1997,《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台北:麥田出版。 Cline, Ray S.著,紐先鍾譯,1977,《世界各國國力評估》,台北:黎明文化。 Donnelly, Jack著,高德源譯,2002,《現實主義與國際關係》,台北:弘智文化。 Ellings, Richard J. & Aaron Friedberg主編,余忠勇等譯,2002,《2001-02戰略亞洲:權力與目的》,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Garthoff, Raymond L.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1996,《巨變:論美蘇關係與冷戰結束(上)(下)》,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Kennedy, Paul著,王保存、陳景彪等譯,1989,《世界強權的興衰:公元1500-2000年的經濟變遷與軍事衝突》,台北:風雲出版。 Keohane, Robert O.著,郭樹勇譯,2002,《新現實主義及其批判》,北京:北京大學。 Kissinger, Henry A.著,林添貴、顧淑馨譯,1998,《大外交》,台北:智庫文化。 Lampton, David M.著,許秋楓譯,2003,《同床異夢—處理1989至2000年之中美外交》,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Lilley, James R. (李潔明) & Chuck Downs (唐思)主編,張同瑩等譯,1999,《台灣有沒有明天?台海危機美中台關係揭秘》,台北:先覺出版。 Mann, James H.著,林添貴譯,1999,《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中關係揭秘》,台北:先覺出版。 Morgenthau, Hans J.著,張自學譯,1976,《國際政治學》,台北:幼獅出版。 Nathan , Andre J. & Robert S. Ross著,何大明譯,1998,《長程與空城計》,台北:麥田出版。 Payne, Keith B.著,陳奎良譯,1985,《美蘇關係中的核子嚇阻問題》,台北:黎明文化。 Prestowitz, Clyde著,杜默譯,2004,《美國遊戲》,台北:大塊文化。 Soros, George著,林添貴譯,2004,《美國霸權泡沫化:重新思考美國的角色》,台北:聯經出版。 Starr, Richard F.著,聶啟迪、賀平波、劉似蓉譯,1986,《和解後之蘇俄外交政策》,台北:黎明文化。 Waltz, Kenneth N.著,胡祖慶譯,1997,《國際政治體系理論分析》,台北:五南出版。 *期刊文章 丁樹範,1998,〈1996年3月以後美國、台灣、中共關係的發展〉,《中國大陸研究》,41(12): 77-91。 于有慧,1998,〈國際因素對當前中共外交政策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41(6): 7-18。 于有慧,2000,〈中共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持續與轉變〉,《中國大陸研究》,43(6): 1-18。 于有慧,2001,〈近期兩岸關係中的美國因素〉,《中國大陸研究》,44(8): 1-21。 尹慶耀,1999〈中共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由來與發展〉,《共黨問題研究》,25(1): 4-18。 王崑義,2002,〈美國的反恐怖主義與國際安全:兼論911事件以後的臺海兩岸處境〉,《遠景季刊》,3(2): 137-184。 平可夫,1995,〈兩岸關係最新解讀—軍事篇〉,《新新聞周刊》,435: 36-42。 石之瑜,1994,〈中、蘇共關係的歷史回顧—兼駁西方現實主義之外交分析〉,《中山社會科學學報》,8(2): 167-185。 包宗和,1994,〈後冷戰時期美國與中共關係的評估和展望—一項經驗研究〉,《政治科學論叢》,5: 15-35。 包宗和,2000,〈美國的外交政策研究1989-1999〉,《政治學報》,31: 359-404。 宋國誠,1996,〈中共綜合國力的分析模式及其測算〉,《中國大陸研究》,39(9): 5-26。 宋國誠,1997,〈論中共經濟國力—歷史積累、戰略目標與前景預測〉,《中國大陸研究》,40(3): 43-65。 宋學文,2001,〈二十一世紀美『中』台三邊關係的持續與轉變:美國對台安全策略之形成、鬆動與轉變〉,《戰略與國際研究》,3(3): 82-115。 李登科,1999,〈五十年的「中」、美、蘇(俄)關係〉,《中國大陸研究》,42(10): 45-68。 周 煦,1998,〈冷戰後美國與中共的軍事關係〉,《國際關係學報》,13: 1-32。 周 煦,2000,〈新世紀的中(共)美關係〉,《國際關係學報》,15: 69-89。 林宗達,2001,〈「中」俄關係之改善對中共軍事現代化的助力分析〉,《共黨問題研究》,27(8): 58-76。 林正義,1994,〈美國對台政策檢討的意義〉,《理論與政策》,9(1): 3-14。 林麗香,2000,〈後冷戰時期「中」俄美軍事合作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26(4): 73-84。 吳玉山,2000a,〈非自願的樞紐:美國在華盛頓-台北-北京之間的地位〉,《政治科學論叢》,12: 189-222。 吳玉山,2000b,〈台灣總統大選對於兩岸關係產生的影響:選票極大化模式與戰略三角途徑〉,《遠景季刊》,1(3): 1-27。 吳玉山,2002,〈仍舊是現實主義的傳統:九一一與布希主義〉,《政治科學論叢》,17: 1-32。 吳玲君,1996,〈美國對中共升高軍事威脅台灣之反應〉,《美歐月刊》,11(4): 92-105。 涂志堅、唐欣偉,2001,〈從總體觀點看柯林頓時期的美中台戰略三角〉,《遠景季刊》,2(2): 163-195。 倪樂雄,2001,〈中美衝突的本源因素與不確定性〉,《二十一世紀》,67: 27-34。 許志嘉,1997,〈鄧小平時期的中共外交政策〉,《問題與研究》,36(7): 35-58。 陳世民,2003,〈中共核武發展與其對外關係之演變—冷戰時期(50~80年代)〉,《中國大陸研究》,46(6): 29-57。 陳 頎,2001,〈小布希政府的中國政策與兩岸關係〉,《共黨問題研究》,27(9): 87-100。 陳紫財、莫大華,2002,〈美國介入台海危機影響因素分析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28(1): 4-16。 葉金成、陳美惠、盧斯駿,2002,〈中共軍力發展過程之回顧與未來估測〉,《國防管理學報》,23(2): 55-68。 葉自強,2003,〈近年中共多軍種聯合涉台軍演特色分析〉,《空軍學術月刊》,562: 15-27。 傅亞蘭,2002,〈911事件對美中台三邊關係的影響〉,《共黨問題研究》,28(1): 80-83。 葛健生,2001,〈美國在兩岸復談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對話的促進者?軍售的平衡者?協議的推動者?〉,《共黨問題研究》,27(11): 5-18。 楊志恆,1999,〈中共外交的策略與原則〉,《中國大陸研究》,42(10): 29-43。 楊志恆,2001,〈從綜合國力看淨評估—後冷戰時期美「中」國力評估方法的比較〉,《戰略與國際研究》,3(3): 42-57。 蔡 瑋,1996,〈第三次台海危機中美國的角色〉,《美歐月刊》,11(6): 28-51。 蔡 瑋,1996,〈第三次台海飛彈危機:美國、台灣、中共的三角互動〉,《東亞季刊》,27(6): 30-47。 潘錫堂,1994,〈中共對蘇聯關係的演變(1979~1982)〉,《淡江學報》,33: 625-638。 鄭竹園,2003,〈中國大陸總體經濟發展與穩定〉,《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研討會》,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暨中國大陸研究中心主辦。 關 中,2002,〈十年必辯 十年必變—五十年美國對華政策的轉折〉,《國家政策論壇》,2(5): 71-84。 羅致政,1995,〈美國在台海兩岸互動所扮演的角色—結構平衡者〉,《美歐月刊》,10(1): 37-54。 羅致政,1996,〈台灣安全多邊化戰略〉,《問題與研究》,35(9): 1-16。 *學位論文 呂冠頤,2003,〈現狀霸權與崛起強權互動模式之研究—一個理論與歷史的分析途徑〉,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欣偉,2000,〈強鄰威脅下的小國應對策略模式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志堅,2001,〈柯林頓總統時期美中台戰略三角互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經嚴,1990,〈戈巴契夫執政後中蘇共關係正常化之研究:1985-1989〉,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 * 年鑑與研究報告 《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中國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社。 《兩岸經濟統計月報》,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世界年鑑》,台北:中央通訊社。 (二)英文部分: *專書 Agwani, M. S., ed. 1975. Détente: Perspectives and Repercussions. New Delh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 Barton, John H. & Lawrence D. Weiler. 1976. International Arms Control: Issues and Agreements.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Bundy, McGeorge. 1988. Danger and Survival: Choices about the Bomb in the First Fifty Years. N.Y.: Random House. Bush, George, & Brent Scowcroft. 1998. A World Transformed. N.Y.: A. Knopf. Carter, Ashton, & William Perry. 1999. Preventive Defense.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Chang, Gordon H. 1990. Friends and Enemies: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1948-1972.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hristopher, Warren. 1998. In the Stream of History: Shaping Foreign Policy for a New Er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hristopher, Warren. 2001. Chances of a Lifetime. N.Y.: Scribner. Claude, Inis L. 1962. Power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Y.: Random House. Cline, Ray S. 1994. The Power of Nations in the 1990s: A Strategic Assessment. Lanham, Maryland: University of American Press Inc. Cohen, Jerome Alan, Edward Friedman & others. 1971. Taiwan and American Policy: the Dilemma in U.S.-China Relations. N.Y.: Praeger. Collins, John M. & Anthony H. Cordesman. 1978. Imbalance of Power: An Analysis of Shifting U.S.-Soviet Military Strengths. San Rafael California: Presidio Press. Day, Alan, ed. 1985.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1949-1984. Essex, England: Longman House. Deutsch, Karl W. 1968.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Ellison, Herbert, ed. 1982. The Sino-Soviet Conflict: A Global Perspective. Seattle, W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Feulner, Edwin J. 1998. The March of Freedom: Modern Classics in Conservative Thought. Dallas: Spence Publishing Co. Garver, John. 1997. Face Off: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aiwan’s Democratization.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Grinter, Lawrence, & Young Whan Kihl, ed. 1987. East Asia Conflict Zones. N.Y.: St. Martin’s Press. Gorbachev, Mikhail. 1987. Perestroika: New Thinking for Our Country and the World. N.Y.: Harper & Row. Harding, Harry. 1992. A Fragile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ince 1972. Washington, D.C.: The Bookings Institution. Hitch, Charles & Roland McKean. 1960. The Economics of Defense in the Nuclear Ag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ough, Jerry F. 1980. Soviet Leadership in Transition.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Holdridge, John. 1997. Crossing the Divide: An Insider’s Account of Normalization of U.S.-China Relations. N.Y.: Rowman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Hsiao, Gene T. 1974. Sino-American Détente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N.Y.: Praeger. Jervis, Robert. 1989. The Meanings of Nuclear Revolution: Statecraft and the Prospect of Armageddon.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Kalb, Marvin, & Bernard Kalb. 1974. Kissinger. Boston: Little, Brown & Company. Kennedy, Scott. 2003. China Cross Talk: The American Debate over China Policy since Normalization. Rowman & Littlefield, Inc. Kissinger, Henry A. 1979. White House Years. Boston: Little, Brown & Co. Kissinger, Henry A. 1999. Years of Renewal. N.Y.: Siomon & Schuster. Low, Alfred D. 1987. The Sino-Soviet Confrontation Since Mao.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earsheimer, John J. 2001.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Y.:W. W. Norton & Company. Morgenthau, Hans J. 1948 .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Y: Knopf. Nixon, Richard M. 1978. The Memoirs of Richard M. Nixon. 台北:汎美圖書. Organski, A. F. K. & J. Kugler. 1980. The War Lege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ayne, Samuel B. Jr. 1980. The Soviet Union and SALT.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Ross, Robert S. 1995. Negotiating Cooperati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1969-1989.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Ross, Robert S., ed. 1998. After the Cold War: Domestic Factors and U.S.-China Relations. N.Y.: M. E. Sharpe, Inc. Rubinstein, Alvin Z. 1972. The Foreign Policy of Soviet Union. 3rd ed. N.Y.: Random House. Russett, Bruce & Harvey Starr. 1989. World Politics: The Menu for Choice. N.Y.: Freeman. Seabury, Paul. 1965. Balance of Power. San Francisco: Chandler. Segal, Gerald, ed. 1982. The China Factor: Peking and the Superpowers. N.Y.: Holmes & Meier Publishers, Inc. Spanier, John. 1973.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Since World War Ⅱ. 6th ed. N.Y.: Praeger. Shultz, George. 1993. Turmoil and Triumph: My Years as Secretary of State. N.Y.: Charles Saibner’s Sons. Sinha, Radha. 2003. Sino-American Relations. N.Y.: Palgrave Macmillan. Sobel, Lester A. 1975. Kissinger & Détente. N.Y.: Facts on File, Inc. Sutter, Robert G. 2000. Chinese Policy Prioriti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London: 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Tai, Paul H., ed. 1999.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Taiwan: Bridges for a New Millennium.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Timperlake, Edward, & William Triplett Ⅱ. 1998. Year of the Rat: How Bill Clinton Compromised U.S. Security for Chinese Cash. Washington, D.C.: Regnery. Timperlake, Edward, & William Triplett Ⅱ. 1999. Red Dragon Rising: Communist China’s Military Threat to America. Washington, D.C.: Regnery. Tyler, Patrick. 2000. A Great Wall: Six Presidents and China, An Investigative History. N.Y.: The Century Foundation. Ulam, Adam B. 1974. Expansion and Coexistence: Soviet Foreign Policy: 1917-1973. 2nd ed.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Vogel, Ezra F., ed. 1997. Living with China: U.S.-China Rel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Y.: W. W. Norton & Co. Wang, Yu-San, ed. 1990. Foreign Polic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 An Unorthodox Approach. N.Y.: Praeger. Wohlforth, William C. 1993. The Elusive Balance: Power and Perceptions during the Cold War.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期刊文章 Bernstein, Richard & Ross H. Munro. 1997.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America.” Foreign Affairs 76(2): 18-32. Brooks, Stephen G. & William C. Wolhforth. 2002. “American Primacy in Perspective.” Foreign Affairs 81(4): 20-23. Campbell, Kurt M. & Derek F. Mitchell. 2001. “Crisis in the Taiwan Strait?” Foreign Affairs 80(4): 14-25. Carpenter, William M. 2000. “The Taiwan Strait Triangle.” Comparative Strategy 19: 329-340. Chai, Winberg. 2002. “The Taiwan Factor in U.S.-China Relations: An Interpretation.” Asian Affairs: An American Review 29(3): 131-147. Chan, Steve. 2003. “Extend Deterrence in the Taiwan Strait.” World Affairs 166(2): 109-125. Cheng, Joseph Y. S. & Wan-Kun Zhang. 2002. “Patterns and Dynamics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Behavior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1(31): 235-260. Chiu, Hung-dah. 1993. “The Koo-Wang Talks and the Prospect of Building Constructive Relations Across Taiwan Straits.” Issues and Studies 29(8): 1-36. Chou, David S. 1996.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U.S. Roles in the Taiwan Strait Crisis.” Issues & Studies 32(10): 1-25. Christensen, Thomas J. 2002. “The Contemporary Security Dilemma: Deterring a Taiwan Conflict.”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25(4): 7-21. Copley, Gregory R. “China: Politics By Any Means.” Defense & Foreign Affairs 26(3): 1-12. Dennis Van Vranken Hickey. 1995. “Reaching out in the Darkness: the Changing Nature of U.S. Policy toward Taiwan.” Asian Affairs: An American Review 22(3): 159-171. Dittmer, Lowell. 1981. ”The Strategic Triangle: An Elementary Game-Theoretical Analysis.” World Politics 33(4): 485-516. Dittmer, Lowell. 1996. ”The Chinese ‘Mini-Triangle’: An Analysis of United States Policy Toward China and Taiwan.” working paper. Dittmer, Lowell. 2001. “Chinese Human Rights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 Realist Approach.” Review of Politics 63(3): 321-359. Garthoff, Raymond L. 1985. “American-Soviet Relations in Perspective.”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100(4): 541-559. Gill, Bates. 1999. “Limited Engagement.” Foreign Affairs 78(4): 65-76. Hobson, J. M. 1993. “The Military-Extraction Gap and the Wary Titan: The Fiscal-Sociology of British Defense Policy, 1870-1913.” Journal of European Economic History 22(3): 461-503. Kennedy, Paul M. 1989.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British Imperialism, 1846-1914.” past and Present 125: 186-192. Lin, Chen-Yi. 1996. “The U.S. Factor in the 1958 and 1996 Taiwan Strait Crises.” Issues & Studies 32(12): 14-32. McMillan, Susan M. 1997. “Interdependence and Conflict.” Mersh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41(1): 33-58. McNamara, Robert S. 1979-80. “The Military Role of Nuclear Weapons: Perceptions and Misperceptions.” Foreign Affairs 62(1): 617-633. Mearsheimer, John J. 1988. “Numbers, Strategy, and the European Balanc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2(4): 174-185. Oksenberg, Michael. 1991. “The China Problem.” Foreign Affairs 70(3): 1-16. Pinsker, Roy. 2003. “Drawing A Line in the Taiwan Strait: ‘Strategic Ambiguity’ and its Discontents.”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57(2): 353-368. Reiter, Dan. 1999. “Military Strategy and the outbreak of International Conflict.”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sion 43(3): 366-387. Ross, Robert S. 2002. “Navigating the Taiwan Strait: Deterrence, Escalation Dominance, and U.S.-China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7(2): 48-85. Tucker, Nancy Bernkopf. 1995-96. “China as a Factor in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Empire.”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110(4): 501-518. Waltz, Kenneth N. 2000. “Structural Realism after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5(1): 5-41. Wu, Yu-Shan. 1994. “Taiwan in 1993: Attempting a Diplomatic Breakthrough.” Asian Survey 34(1): 46-54. Wu, Yu-Shan. 1995. “Taiwan in 1994: Managing a Critical Relationship.” Asian Survey 35(1): 61-69. Wu, Yu-Shan. 1999. “Taiwanese Elections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Mainland Policy in Flux.” Asian Survey 39(4): 565-587. Wu, Yu-Shan. 2001. “Does Chen’s Election Make Any Differenc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onstraints on Taipei, Washington, and Beijing.” in Muthiah Alagappa, ed. Taiwan’s Presidential Politics : Democratization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Armonk , N.Y.: M.E. Sharpe, pp. 155-192. Zhao, Quan-Sheng. 2001. “The Shift in Power Distribution and the Change of Major Power Relations.”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24(4): 49-78. * 年鑑與研究報告 Nuclear Notebook, Washington D.C: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SIPRI Yearboo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rategic Survey, London: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The Military Balance, London: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The World Factbook, Washington D.C.: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World Developmental Indicators,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 網路資料 NBR(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Strategic Asia Database”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Global Nuclear Stockpiles 1945-2002,” < http://www.thebulletin.org/issues/nukenotes/nd02nukenote.html> CIA(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The World Factbook(最新資料--web版) < http://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 zh-TW; 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7061; 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57061/1/ntu-94-R91341014-1.pdf

15
Dissertation/ Thesis

Contributors: 呂良正, 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File Description: 1811789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參考文獻 林聰悟,「結構系統對稱性與均勻性之重要」,結構工程第二卷第一期,Jan.1987 高健章、蔡益超、陳清泉、陳國顯,「紅磚與磚牆力學特性之試驗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震工程研究中心R73-07,Sep.1984 高健章、陳清泉、蔡益超,「磚牆加強之鋼筋混凝土構架耐震能力試驗研究II」,國立台灣大學地震工程研究中心R75-02,Jan.1986 高健章、邱昌平、蔡培欽、林明仁,「含RC隔間牆構架之耐震行為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7-76,Aug.1991 高健章、蔡培欽、邱昌平、楊明裕,「含開口RC隔間牆構架之耐震行為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8-96,Apr.1992 蔡益超、劉嘉哲,「台北市超高樓房耐震能力與耐震安全性評估」,國立台灣大學地震工程研究中心R76-19,Sep.1987 蔡益超、邱昌平、張英發,「國內外現有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方法之比較及較佳評估準則之架構」,國立台灣大學地震工程研究中心R77-01,Jan.1988 蔡益超、許資生,「鋼筋混凝土構架地震非線性動力分析與韌性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震工程研究中心R78-09,Otc.1989 蔡益超、邱昌平、張英發,「現有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制度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震工程研究中心R79-03,Jun.1990 蔡益超、李慶豐、張英發,「含磚牆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內政部建研所,Jun.1993 蔡益超、邱昌平,「既有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手冊」,內政部建研所,Apr.1996 劉醇宇,「學校建築結構耐震行為詳細評估」,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呂良正教授指導,2003 楊斯如,「學校建築結構耐震行為詳細評估」,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蔡益超教授指導,2003 林柏州,「物件導向非線性靜動態三維結構分析程式之研發」,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蔡克銓教授指導,2003 王進財,「無邊界柱開口鋼筋混凝土剪力牆之耐震行為」,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許茂雄教授指導,1990 楊欽富,「含邊界柱開口鋼筋混凝土剪力牆之耐震行為」,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許茂雄教授指導,1991 曾凱瀚,「磚礅與磚牆基本力學性質試驗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許茂雄教授指導,1994 黃國彰,「有邊界柱樑之磚牆耐震試驗與等值牆版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許茂雄教授指導,1995 林正偉,「有邊界柱樑之磚牆耐震試驗與等值桁架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許茂雄教授指導,1995 陳奕信,「含磚牆RC建築結構之耐震診斷」,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許茂雄教授指導,2003 內政部,「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營建雜誌社,Jun.1997 內政部,「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修正條文」,Dec.1999 內政部建研所,「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法及推廣」,Dec.1999 土木水利工程學會,「混凝土工程設計規範與解說 土木401-86」,科技圖書,1998 土木水利工程學會,「混凝土工程設計規範與解說 土木401-92」,科技圖書,1998 宋裕祺,「鋼筋混凝土柱側推分析之研究與探討」,建築學報46期,2004 毛昭綱,「鋼結構設計」,全華科技圖書,2002 聯邦工程顧問公司、李森袡,「SAP2000入門與工程上之應用」,科技圖書,2002 Amin E. Kannan、Graham H. Powell,「DRAIN-2D User Guide」,Earthquake Engineer Research Center,Univ. of California,Berkeley,Apr.1973 Ray W. Clough、Joseph Penzien,「Dynamic of Structures」,McGraw Hill international editions,1993 W. McGuire,R.H. Gallagher and R.D. Ziemian,「Matrix Structural Analysis」,2000 Gere、Timoshenko,「Mechanics of Meterials-4th edition」,PWS Publishing Company,1997 Stafford Smith、Byran,「Lateral Stiffness of Infilled Frames」,Journal of the Structural Division,ASCE,Dec.1962 Stafford Smith、Byran,「Behavior of Square Infilled Frames」,Journal of the Structural Division,ASCE,Feb.1966 Stafford Smith、Byran,「Model Test Results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oading of Infilled Frames」,Journal of the Structural Division,ACI Journal,Aug.1968 G.H. Powell and F.S. Chen,「Generalized Plastic Hinges Concepts for 3D Beam-Column Element」,report no. UBC/EERC 82-20,Earthquake Engineer Research Center,Univ. of California ,Berkeley,1982 G.H. Powell and F.S. Chen,「3D Beam-Column Element with Generalized Plastic Hinges」,Journal of Engineer Mechanic,ASCE,volume 112,no.7,1986 ASCE,「Plastic Design in Steel,A Guide and Commentary 」ASCE Manual No.41,ASCE,New York ,1971 ATC,「Evaluation and Retrofit of Concrete Buildings」volume 1、2,ATC-40 report,Applied Technology Council,California,1996 FEMA,「NEHRP Guidelines for Seismic Rehabilitation of Buildings」,FEMA -273 report,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Washington D.C.,1997 FEMA,「NEHRP Guidelines for Seismic Rehabilitation of Buildings」,FEMA -274 report,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Washington D.C.,1997 CSI,「Manual of ETABS Nonlinear Version 6.22」,Computers and Structures. Inc.,May.1997 E.L. Wilson,「Three Dimensional Static and Dynamic Analysis of Structures」,Computers and Structures. Inc.,Apr.2000 CSI,「Manual of SAP2000 Nonlinear Version 8.08」,Computers and Structures. Inc.,2001 CSI,「Manual of SAP2000 Nonlinear Version 8.08」,Computers and Structures. Inc.,2001 K.MAEKAWA ,A.PIMANMAS and H.OKAMURA,「Nonlinear Mechanics of Reinforced Concrete」,2003 H.OKAMURA ,K.MAEKAWA,「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stitutive Models of Reinforced Concrete」,1997 K.MAEKAWA ,X.An,「Shear Failure and Ductility of RC Column after Yielding of Main Reinforcement」,2000; zh-TW; 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0170; 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50170/1/ntu-94-R90521244-1.pdf

16
Dissertation/ Thesis

Contributors: 包宗和,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Relation: 參考書目 中文書目( 專著 ) 1. 方柏華 著,《 國際關係格局:理論與現實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6月。 2. 王逸舟 著,《 西方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3. 王逸舟 著,《 國際政治析論 》,台北:五南圖書,民87年6月。 4. 王逸舟 著,《 單極世界的陰霾:科索夫危機的警示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5. 王緝思 著,《 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世界地位》,台北:揚智文化,2000年8月。 6. 包宗和 著,《 台海兩岸互動的理論與政策面向1950 ~1989 》,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9月。 7. 包宗和 著,《 後冷戰時期國家發展的見證與評析 》,台北:翰蘆圖書,2000年5月。 8. 吳玉山 著,《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從前蘇聯看臺灣與大陸間的關係》,台北:正中書局,民86年6月。 9. 吳新興 著,《 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 》,台北:五南圖書,民84年6月。 10. 李大光 著,《 中國安全抉擇:構築二十一世紀的國家安全體系 》,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1年1月。 11. 李小華 譯, Krasner ,Stephen D. 著,《 結構衝突:第三世界對抗全球自由主義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 12. 李文志 著,《 後冷戰時代美國的亞太戰略:從扇形戰略到新太平洋共同體 》,台北:憬藝出版社,1997年2月。 13. 李其泰 著,《 國際政治 》,台北:正中書局,民68年2月。 14. 李偉成 譚溯澄 譯,Holsti ,K.J. 著,《 國際政治分析架構 》,台北:幼獅文化,2000年9月。 15. 肖歡容 譯 Baldwin,David.A.著,《 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 16. 周喣 著,《 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1999年3月。 17. 林宗達 著,《 赤龍之爪 》,台北:黎明文化,2002年2月。 18. 林宗達 著,《 蛻變中的軍事強權 》,台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6月。 19. 林宗達 著,《 戰區飛彈防禦和台海安全 》,台北:時英出版社,2000年2月。 20. 林添貴 譯,Brzezinski,Zbigniew 著,《 大棋盤:全球戰略大思考 》,台北:立緒文化,1998年6月。 21. 林添貴 譯,Lilley,James R. 著,《 李潔明回憶錄:美中台三角關係大揭密 》,台北:時報出版社,2003年8月。 22. 林添貴 譯,Mann ,James H. 著,《 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中關係解密 》,台北:先覺出版社,1999年2月。 23. 林碧炤 著,《 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 》,台北:五南圖書,1997年4月。 24. 金鑫 著,《 新世紀中國面臨的嚴俊挑戰-中國問題報告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25. 胡為真 著,《 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90年4月。 26. 胡祖慶 譯,Waltz ,Kenneth N.著,《 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 》,台北:五南圖書,1997年1月。 27. 倪世雄 著 包宗和 校訂,《 當代國際關係理論 》,台北:五南圖書,民92年3月。 28. 倪世雄 譯,Waltz ,Kenneth N.著 ,《 人、國家與戰爭:一種理論分析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1年2月。 29. 唐正端 著,《 中美棋局中的『台灣問題』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 30. 唐永勝 郭新寧 著,《 亞太角逐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 31. 徐崇溫 著,《 結構現實主義與後結構現實主義 》,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 32. 秦亞青 著,《霸權體系與國際衝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33. 袁正清 譯 Finnemore, Martha著,《 國際社會中的國家利益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 34. 高朗 著,《 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1972~1992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4年4月。 35.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譯,Vogel ,Ezra F. 著,《 二十一世紀的美國與中共關係 》,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89年8月。 36. 張五岳 著,《 分裂國家互動模式與統一政策之比較研究 》,台北:業強出版社1992年3月。 37. 張文木 著,《 中國新世紀安全戰略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 38. 張亞中 孫國祥 著,《 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 》,台北:生智出版社,1999年10月。 39. 張亞中 著,《 兩岸主權論 》,台北:生智文化,1998年7月。 40. 張亞中 著,《 兩岸統合論 》,台北:生智文化,2000年10月。 41. 張明睿 著,《 中國國防戰略發展 》,台北:宏葉文化,1998年12月。 42. 張保民 著,《 中國大陸研究基本文件 》,台北:人間出版社,1994年10月。 43. 張家敏 著,《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建國以來 》,香港:香港政策研究所,1998年6月。 44. 張國 著,《 中國新戰略 》,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10月。 45. 張靜爾 譯, Cohen,Warren著,《 美國對中國的反應:中美關係的歷史剖析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 46. 張藏藏、宋強、喬邊 等 著,《 中國可以說不 》,台北:人間出版社,1996年10月。 47. 張讚合 著,《 兩岸關係變遷史 》,台北:商周文化,1996年7月。 48. 許綬南 譯,Munro ,Ross H .& Richard Berntein著,《 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 》,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6月。 49. 陳友 著,《 美國對華政策五十年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50. 陳永發 著,《 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 》,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6月。 51. 陳毓鈞 著,《 戰爭與和平:解析美國對華政策 》,台北:寰宇出版社,1997年3月。 52. 陳福成 著,《 國家安全與戰略關係 》,台北:時英出版社,2000年3月。 53. 陳德昇 著,《 兩岸政經互動-政策解讀與運作分析 》,台北:永業出版社,民83年6月。 54. 陳潔華 著,《 二十一世紀中國外交戰略 》,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8月。 55. 陳鋒 著,《 衝破圍堵的中國1980 ~ 1997 》,台北:人間出版社,1998年5月。 56. 陳鋒 等 著,《 中美交鋒大紀實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2月。 57. 曾錦城 著,《 下一場戰爭:中共國防現代化與軍事威脅 》,台北:時英出版社,1999年9月。 58. 馮海明 著,《 戰後局部戰爭演變論 》,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 59. 黃奇銘 譯,Nuechterlein, Donald E. 著,《 變動世界中美國的國家利益 》,台北:新亞出版社,1976年11月。 60. 黃金祺 著,《 什麼是外交 》,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年8月。 61. 黃裕美 譯 ,Huntington, Samuel P.著 ,《 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台北:聯經出版社,997年9月。 62. 楚樹龍 著,《 冷戰後中美關係的走向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5月。 63. 楊潔勉 著,《 後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外交政策比較研究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64. 裘兆琳 著,《 柯江會後我國因應之道建議 》,台北:國家發展研究文教基金會,民87年12月。 65. 潘錫堂 著,《 中共外交與兩岸關係 》,台北:五南圖書,1997年9月。 66. 潘錫堂 著,《 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 》,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社,民92年10月。 67. 蔡東杰 譯,Nye ,Joseph S. Jr. 著,《 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 》,台北:左岸文化,2002年3月。 68. 蔡政文 著,《 當前國際關係理論發展及其評估 》,台北:三民書局,民國1997年7月。 69. 蔡瑋 著,《 新世紀的兩岸秩序 》,台北:海峽學術,民91年7月。 70. 鄭竹園 著,《 轉變中的中國政經社會 》,台北:五南出版社,民83年。 71. 鄧小平 著,《鄧小平文選 1975 ~ 1982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 72. 盧明華 著,《 當代國際關係理論與實踐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73. 盧明華、時殷弘、林勇軍 譯,Morgenthau,Hans J.著,《 國際縱衡策論:爭強權,求和平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年1月。 74. 蕭全政 著,《 劇變中的亞太與兩岸關係 》,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1月。 75. 閻學通 著,《 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 76. 閻學通 著,《 中國與亞太安全─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走向 》,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年7月。 77. 閻學通 著,《 中國國家利益分析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4月。 78. 閻學通 著,《 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 79. 薄智 譯, Kaplan ,Morton A. 著,《 國際政治的系統與過程 》,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1989年6月。 80. 簡澤源 著,《 崛起中的經濟金三角》,台北:永業出版社,民83年1月22日。 81. 蘇格 著,《 走向二十一世紀的中美關係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10月。 82. 蘇格 著,《 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 83. 蘇廣輝、張林宏、符曉 譯,Christopher ,Warren著,《 美國新外交:經濟、防務、民主─美國前國務卿克里斯托弗回憶錄 》,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年6月。 中文書目( 編著 ) 1. 一個中國論述史料彙編編輯小組 編,《 一個中國論述史料彙編 》,台北:國史館,民89年初版。 2. 中央社編輯部 主編,《 1997世界年艦 》,台北:中央通訊社,民86年10月。 3. 中共研究雜誌社 編,《 2000中共年報 》,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民90年7月。 4. 中共研究雜誌社 編,《 2002中共年報 》,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民91年7月。 5. 中共研究雜誌社 編《 2001年中共年報 》,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民91年7月。 6.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 編,《 全球戰略大格局:新世紀中國的國際環境 》,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年12月。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 編,《 中國外交概覽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1年。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 編,《 中國外交1999年版 》,北京:世界知識,1999年。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 編,《 中國外交概覽 1999年版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9月。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 編,《 中國外交概覽1998年版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1998年。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 編,《 中國外交概覽2000年版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 編,《 國際形勢年鑑2000年版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室 編,《 中國外交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 14. 中華民國外交部外交年鑑編輯委員會 編,《 中華民國七十七年外交年鑑 》,台北:中華民國外交部,民77年10月。 15. 中華民國外交部外交年鑑編輯委員會 編,《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外交年鑑 》,台北:中華民國外交部,民88年12月。 16. 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編,《 大陸工作參考資料合訂本第一冊 》,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87年8月。 17. 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 主編,《 李總統登輝先生八十四年言論選集 》,台北:行政院新聞局,民85年)。 18. 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 編,《 李總統登輝先生赴美訪問的意義和中外輿情分析報告 》台北:行政院新聞局,民84年6月15日。 19. 王逸舟 李慎明 編,《 國際形勢黃皮書2003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2月。 20. 世界知識出版社 編,《 世界知識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21. 包宗和 吳玉山 編,《 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 》,台北:五南圖書,1999年3月。 22. 田克勤 編,《 當代中國發展大戰略:鄧小平社會主義發展戰略研究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23. 田宏茂 編,《 後冷戰時期亞太集體安全 》,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1月。 24. 田曾佩 編,《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年5月。 25. 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編,《 兩岸關係大事紀1993 》,台北:法務部調查局,民82年11月。 26. 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編,《 兩岸關係大事紀1994 》,台北:法務部調查局,民83年10月。 27. 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編,《 兩岸關係大事紀1995 》,台北:法務部調查局,民84年8月。 28. 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編,《 兩岸關係大事紀1996 》,台北:法務部調查局,民85年10月。 29. 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編,《 兩岸關係大事紀1997 》,台北:法務部調查局,民86年9月。 30. 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編,《 兩岸關係大事紀1998 》,台北:法務部調查局,民87年11月。 31. 李景治 編,《 世紀之交的中國與世界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 32. 周喣 編,《 後冷戰時期中共對外政策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1994年3月。 33. 周喣 編,《 後冷戰時期亞太地區之和平與安定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1993年7月。 34. 周喣 編,《 國際新秩序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1992年2月。 35. 周榮耀 編,《 冷戰後的東方與西方-學者的對話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1月。 36. 明居正 編,《 雙贏雙輸- 兩岸關係何去何從 》,台北:致良出版社,1996年3月。 37. 林正義 編,《 中美關係報告1990-1991 》,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1993年5月。 38. 邵宗海 編,《 兩岸關係論叢-乙亥到己卯年 》,台北:華泰文化,民89年10月。 39. 倪世雄 劉永濤 編,《 美國問題研究第一集 》,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1月。 40. 唐家璇 編,《 中國外交辭典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6月。 41. 郝雨凡 張燕冬 編,《 限制性接觸-布什政府對華政策走向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年9月。 42.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譯, Binnendijk ,Hans&Ronald N. Montaperto 編,《 中共戰略趨勢 》,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88年4月。 43.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譯, Binnendijk ,Hans編,《 美國1995戰略評估 》,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6年1月。 44.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譯, Binnendijk ,Hans編,《 美國1996戰略評估 》,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7年8月。 45.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譯, Binnendijk ,Hans編,《 美國1997戰略評估 》,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87年10月。 46.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譯, Binnendijk ,Hans編,《 美國1998年戰略報告 》,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88年3月。 47.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譯,Kagan ,Robert &William Krustol 編 ,《 當前威脅:美國外交與國防政策的危機與契機 》,台北: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2月。 48.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譯,Christopher A. McNally & Charles E. Morrison 編,《 2001亞太安全觀 》,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91年3月。 49. 張建華 編,《 十六大之後關注中國面臨的緊要問題 》,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3年1月。 50. 張建華 編,《 十六大之後關注中國面臨的緊要問題 》,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3年1月。 51. 張國 林善浪 編,《 中國發展問題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2月。 52. 張煥卿 段家鋒 周玉山 編,《 中國大陸研究 》,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12月。 53. 張蘊岭 編,《 2000年亞太地區發展報告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1月。 54. 張蘊岭 編,《 二十一世紀:世界格局與大國關係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6月。 55. 張蘊岭 編,《 夥伴還是對手-調整中的中美日俄關係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 56. 張蘊岭 編,《 轉變中的中、美、日關係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1月。 57. 陳啟懋 編,《 中國對外關係 》,台北:吉虹文化,2000年3月。 58. 陳啟懋 編,《 跨世界的世界格局大轉換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張萬年 編,《 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7月。 59. 陳鴻瑜 編,《 2001年台灣安全展望白皮書 》,台北: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2001年6月。 60. 陳鴻瑜 編,《 信心建立措施的理論與實際 》,台北: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2001年2月。 61. 華宏勛 譯,Green M. J. 編,《 美日聯盟:過去、現在與將來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2月。 62. 黃昭元 編,《 兩國論與台灣國家定位 》,台北:學林文化出版社,2000年5月。 63. 楊東、王躍華 編,《 時局-以中國人的視角看世界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 64. 楊榮華 編,《 九十年代兩岸關係 》,武漢:武漢出版社,1997年10月。 65. 當代世界出版社 編,《 大國走向 》,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1997年5月。 66. 裘兆琳 編,《 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2-1994 》,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民85年12月。 67. 廖淑馨 編,《 千禧年的東亞安全和兩岸關係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89年7月。 68. 劉宏宣 編,《 中國睦鄰史: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8月。 69. 劉連第、汪大為 編,《 中美關係的軌跡:建交以來大事縱覽 》,北京:時勢出版社,1995年。 70. 鄭宇碩 編,《 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外交:回顧與前瞻 》,香港:天地圖書公司,2001年8月。 71. 鄭偉民 編,《 衰弱還是復興-全球經濟中的美國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 72. 魏鏞 編,《 美國政府對華政策之可能演變及政策因應分析 》,台北:前瞻政策研究中心,2002年11月。 中文期刊 1. 丁永康,「 冷戰後美國的大戰略:建立單極霸權體系之挑戰 」,《 美歐季刊 》,第十三卷第二期,民八十八年夏季號。 2. 丁樹範,「 一九九六年三月以後美國、台灣與中共關係發展」,《 中國大陸研究 》,第41卷第12期,民87年12月。 3. 丁樹範,「 中共對美國『戰區飛彈防禦計劃』的態度,《 問題與研究 》,第38卷第11期,民88年11月。 4. 丁樹範,「 中共與美國近期關係之分析 」,《 美國月刊 》,第5卷第7期,民79年7月。 5. 丁樹範,「 後冷戰時期的美國外交政策:初步展望 」,《 美國月刊 》,第5卷第7期,民79年7月。 6. 丁樹範,「 國際變局中的中共外交 」,《 中國大陸研究 》,第34卷第7期,民80年7月。 7. 丁樹範,「 評中共飛彈演習的意義 」,《 共黨問題研究 》,第6卷第8期,民80年8月。 8. 丁樹範,「 新三角關係下的美國對華政策 」,《 美國月刊 》,第3卷第12期,民77年12月。 9. 于有慧,「 中共的大國外交 」,《 中國大陸研究 》,第21卷第3期,民88年7月。 10. 中共研究,「 李總統就職演說與中共的反應 」,《 中共研究 》,第30卷 第6期,民85年6月。 11. 中國大陸研究,「 因應變動的台海形勢,美國正積極研擬對策 」,《 中國大陸研究 》,第41卷 第1期,民87年1月。 12. 尹慶耀,「 關於柯江會談 」,《 共黨問題研究 》,第24卷第7期,87年7月。 13. 牛軍,「 論柯林頓政府第一任對華政策的演變及其特點 」,《 美國研究 》,第1期,1998年。 14. 王良能 ,「 從最惠國待遇之爭看美中(共)的相互依存關係 」,《 共黨問題研究 》,第12卷第10期,民國81年10月。 15. 王金台,「美蘇中(共)三角關係的新探討 」,《 蘇俄問題研究 》,第20卷第8期,民國68年8月。 16. 王高成,「 柯林頓的中共經貿政策 」,《 美歐月刊 》,第11卷第2期,民國85年2月。 17. 王高成,「『安全兩難』下的兩岸外交競爭 」,《 問題與研究 》,第36卷第12期,民國86年12月。 18. 王逸舟,「 論綜合安全 」,《 世界經濟與政治 》,1998第4期。 19. 王德育,「 美國柯林頓的對華政策 」,《 美歐月刊 》,第9卷第12期,民國83年12月。 20. 王德育,「 美國對華軍售政策 」,《 美歐月刊 》,第11卷第3期,民國85年3月。 21. 王緝思,「 『遏制』還是『交往』:評冷戰後美國對華政策 」,《 國際問題研究 》,第1期,1996年。 22. 丘宏達,「 美國與中共關於台灣軍售八一七公報的法律問題 」,《 美國月刊 》,第7卷第11期,1992年11月。 23. 包宗和 ,「 戰後國際政治體系之變遷 」,《 美國月刊 》,第5卷第9期,民國79年9月。 24. 包宗和,「 兩岸關係的回顧與癥結 」,《 理論與政策 》,第9卷第4期,民國84年9月。 25. 包宗和,「 後冷戰時期我國外交拓展的機會與限制:一項理論層面的分析」,《 政治學報 》,第25期,民國84年12月。 26. 包宗和,「 後冷戰時期的美國戰略佈局 」,《 美國月刊 》,第7卷第9期,民國81年9月。 27. 包宗和,「 後冷戰時期美國與中共關係的評估與展望:一項經驗研究」,《 政治科學論叢 》,第5期,民國83年4月。 28. 包宗和,「 從博奕理論剖析當前美國與中共關係 」,《 美國月刊 》,第7卷第1期,民國81年1月。 29. 包宗和,「 影響柯林頓對華政策的正負因素 」,《 美國月刊 》,第8卷第1期,民國82年1月。 30. 包宗和,「台海兩岸互動之和平機制」,《 遠景季刊 》,2000年 創刊號。 31. 包宗和,「美國的外交政策研究」,台北:中國政治學會年會論文,2000年4月。 32. 包宗和,「辜汪會晤與兩岸關係的結構性問題」,《 理論與政策 》,第49期,民88年。 33. 石之瑜,「 中共對美外交中的台灣煙幕 」,《 美國月刊 》,第7卷第9期,民國81年6月。 34. 石之瑜,「 中共對美外交的定位原則 」,《 美國月刊 》,第7卷第3期,民國81年3月。 35. 石之瑜,「 柯林頓的中共政策 」,《 美國月刊 》,第7卷第12期,民國81年12月。 36. 石之瑜,「現實主義國際政治學的知識脈絡」,《 問題與研究 》,第39卷第7期,民國89年。 37. 吳玲君,「 從美國的”三不”分析台北對華府的外交策略 」,《 問題與研究 》,第38卷 第4期,民88年4月。 38. 吳劍平 吳群剛,「 全球化與中國新的發展模式 」,《 世界經濟與政治 》,2001年第4期。 39. 呂新國,「 大國外交與中國外交 」,《 現代國際關係 》,1998年第1期,1998年10月。 40. 宋國誠 ,「 中國大陸對蘇東解體的反思 」,《 中國大陸研究 》,第35卷第7期,民81年7月。 41. 宋學文、黃子哲,「 從東帝汶獨立運動探討美國的干預主義:一個霸權穩定論的觀點 」,《 問題與研究 》,第41卷第3期,2002年5、6月。 42. 宋燕輝,「台灣加入WHO:美國支持情形與我國做法之檢討」,《 國際事務季刊 》,2002年夏季刊。 43. 李文志,「 杭亭頓的戰略思想與美國全球戰略的關係 」,《 問題與研究 》,第41卷第4期,民國91年7、8月。 44. 李本京,「 『台灣關係法』面臨新的挑戰:華府 - 台北 – 北京三邊關係之再評估 」,《 歷史月刊 》,第121期,1998年2月。 45. 李正中,「 中(共)美戰略新架構與海峽兩岸新形勢 」,《 中華戰略學刊 》,第86卷冬,1997年12月。 46. 李明,「 柯林頓政府亞太政策之展望 」,《 美國月刊 》,第八卷 第12期,1993年12月。 47. 李登科 ,「 我國務實外交之回顧與展望 」,《 問題與研究 》,第三十四卷 第7期,1995年7月。 48. 李登科,「 中共與國際新秩序 」,《 國際關係學報 》,第八卷 第1期,1993年1月。 49. 李登科,「 柯林頓對華政策之展望 」,《 美國月刊 》,第7期,1992年6月。 50. 李登科,「 從柯江會談展望華盛頓-北京-台北三角關係 」,《 共黨問題研究 》,第21卷第11期,民84年12月。 51. 李廉,「 三邊主義與三角關係對東北亞情勢的影響 」,《 軍事雜誌 》,第四十八卷 第5期,1980年2月。 52. 李穎、葉自成,「 建構大國外交之魂:正常心,自信心,樂觀心 」,《 國際經濟評論 》,2001年第6期。 53. 杜攻,「 對轉換中世界格局的幾點看法 」,《 國際問題研究 》,1991年第4期,1991年。 54. 周煦,「 冷戰後美國與中共的軍事關係 」,《 國際關係學報 》,第13期,民86年1月。 55. 孟祥青 段霞,「 關於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中的變化思考 」,《 世界經濟與政治 》,2001年第1期。 56. 明居正,「 以小博大的關鍵何在:大陸政策之戰略思考 」,《 理論與政策 》,第10卷第1期,1995年12月。 57. 明居正,「 崩解中之兩元體系與未來世界之結構 」,《 美國月刊 》,第六卷第六期,民國80年。 58. 明居正,「 戰後的兩元世界及其鬆動 ,《 國際關係學報 》」,第7期1992年6月。 59. 林文程,「 中共對信心建立措施的立場及做法 」,《 戰略與國際研究 》,2000年,期1。 60. 林正義 ,「 中共的亞太安全戰略 」,《 國家政策 》,第119期,1995年8月。 61. 林正義,「 中共觀點的台海危機 」,《 國家政策 》,第153期,1996年12月。 62. 林正義,「 六四以來美國與台海兩岸關係的演變 」,《 美國月刊 》,第5卷第3期,1990年3月。 63. 林正義,「 世界新秩序與浮現中的台灣國際角色 」,《 國家政策 》,第72期,1993年11月。 64. 林正義,「 冷戰後美國與台海兩岸互動關係初探 」,《 政治科學論叢 》,第4期,1992年12月。 65. 林正義,「 後鄧小平時代美中台安全關係 」,《 國家政策 》,第106期,1995年2月。 66. 林正義,「 美國在台海危機的角色 」,《 國家政策 》,第134期,1996年3月。 67. 林正義,「 美國對台政策檢討的意義 」,《 理論與政策 》,第9卷 第1期,1995年8月。 68. 林宗達,「 台灣納入『戰區飛彈防禦』計劃之評析 」,《 問題與研究 》,第38卷第7期,民88年7月。 69. 林郁方,「 中共擴軍與軍售對美國、中共關係之影響 」,《 美國月刊 》,第8卷 第1期,1993年1月。 70. 林郁方,「 台灣關係法對我國安全承諾之探討 」,《 美國月刊 》,第9卷 第5期,1994年5月。 71. 林郁方,「 柯林頓政府的亞太戰略 」,《 美歐月刊 》,第9卷 第5期,1994年5月。 72. 林郁方,「 美國在轉形期中的國際體系之地位 」,《 美國月刊 》,第5卷 第9期,1990年9月。 73. 林雁鳴,「 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代世界的主題 」,《 和平與發展 》,2000年第2期。 74. 林碧炤,「 美國柯林頓政府外交政策的展望 」,《 美國月刊 》,第八卷 第4期,1993年4月。 75. 林碧炤,「 國際關係的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 」,《 政治學報 》,第17期,1989年12月。 76. 林碧炤,「 國際關係權力概念的解析 」,《 問題與研究 》,第27卷 第4期,1988年1月。 77. 林碧炤,「 國際體系與國際政治 」,《 東亞季刊 》,第十八卷 第2期,1986年10月。 78. 邱坤玄,「 現階段中(共)美關係發展評估:兼論我國的因應之道 」,《 共黨問題研究 》,第23卷 第6期,1997年6月。 79. 邱坤玄,「 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 」,《 東亞季刊 》,第33卷第3期,1999年6月。 80. 邱坤玄,「 霸權穩定論與冷戰後中(共)美權力關係 」,《 東亞季刊 》,第31卷第3期,2000年夏季。 81. 施子中,「 中共推動大國外交與建構夥伴關係之研析 」,《 戰略與國際研究 》,第1卷第3期,1999年7月。 82. 秦邦九,「 中共推動『多極化』世界格局與『夥伴外交』之研究 」,《 共黨問題研究 》,第25卷第9期88年9月。 83. 翁明賢,「 我國新世紀的不對稱國防戰略思維 」,《 政策月刊 》,第56期。 84. 袁易,「 多邊主義與安全困境下之合作 」,《 問題與研究 》,第35卷第6期,1996年6月。 85. 高朗,「 分析中共對務實外交之批評與杯葛 」,《 國際關係學報 》,第12期,民國87年1月。 86. 高朗,「 東亞戰略新形勢下的美國與台灣關係 」,《 美歐月刊 》,第9卷第7期,1994年7月。 87. 張如倫,「 檢視中共建立『夥伴關係』策略 」,《 國防雜誌 》,第14卷第12期,1999年6月。 88. 張亞中,「 兩岸未來:有關簽署《兩岸基礎條約》的思考 」,《 問題與研究 》,第38卷第9期,民88年9月。 89. 張亞中,「 兩岸統合之理論與實踐:歐盟經驗的啟示」,《 美歐季刊 》,第14卷第1期,1999年春。 90. 張京育,「 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 」,《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 》,第5卷第2期,1996年6月。 91. 張雅君,「 中共與美、日的亞太海權競爭:潛在衝突與制度性競爭機制 」,《 中國大陸研究 》,第41卷第5期,民87年5月。 92. 習來旺,「 積極推進建立中美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 」,《 現代國際關係 》,1998年第5期,1998年6月。 93. 莫大華,「 從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檢視美國的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 」,《 美歐月刊 》,第11卷第9期,1996年9月。 94. 莫大華,「 從美國海外軍事干預準則預判美國在台海軍事衝突的角色 」,《 問題與研究 》,第36卷第6期,1997年6月。 95. 莫大華,「國際關係理論大辯論研究的評析」,《 問題與研究 》,第39卷第12期,民國89年。 96. 郭崇武,「 中共武力犯台是否新增條件及其對台『文攻武嚇』之研析 」,《 共黨問題研究 》,第21卷 第6期,民84年9月15日。 97. 郭瑞華 ,「 江澤民新春對台八點講話分析 」,《 共黨問題研究 》, 第21卷第3期,1995年3月。 98. 郭錫碬,「 從李總統登輝先生訪美看兩岸關係 」,《 共黨問題研究 》,第21卷第7期,1996年7月。 99. 陳一新,「 中美兩國關係的延續性與變遷性(一) 」,《 美歐月刊 》,第9卷第12期,1994年12月。 100. 陳一新,「 中美兩國關係的延續性與變遷性(二) 」,《 美歐月刊 》,第10卷第1期,1995年1月。 101. 陳一新,「 中美兩國關係的延續性與變遷性(三) 」,《 美歐月刊 》,第10卷第2期,1995年2月。 102. 陳一新,「 中美兩國關係的延續性與變遷性(五) 」,《 美歐月刊 》,第10卷第4期,1995年4月。 103. 陳一新,「 中美兩國關係的延續性與變遷性(四) 」,《 美歐月刊 》,第10卷第3期,1995年3月。 104. 陳一新,「 布希政府亞太戰略的構想與部署 」,《 遠景季刊 》,第2卷第4期,2001年10月。 105. 陳一新,「 兩岸關係突破之途徑及其影響 」,《 亞洲與世界月刊 》,第16卷第5期,1992年7月。 106. 陳一新,「 後冷戰時期美國對台海兩岸的政策調整 」,《 美國月刊 》,第7卷第2期,1992年2月。 107. 陳一新,「 柯林頓主義下的美國外交政策新貌 」,《 美國月刊 》,第9卷第1期,1994年1月。 108. 陳一新,「 柯林頓政府對台海兩岸政策的變與不變 」,《 理論與政策 》,第7卷第2期,1993年2月。 109. 陳一新,「 柯林頓對中共政策的可能走向 」,《 美國月刊 》,第8卷第2期,1993年2月。 110. 陳一新,「 美國在『單極為主多極政經體系』中的新地位與新挑戰」,《 美國月刊 》,第7卷第3期,1992年3月。 111. 陳一新,「 美國與亞太新安全體系 」,《 美國月刊 》,第9卷第11期,1994年11月。 112. 陳力生,「 從辜汪會晤看兩岸關係 」,《 中國大陸研究 》,第41卷第10期,民87年10月。 113. 陳文賢,「 『台灣問題』和美國與中共的高峰會談 」,《 美國月刊 》,第10卷第1期,1995年1月。 114. 陳文賢,「 後冷戰時代的美日關係與東北亞政局 」,《 政治科學論叢 》,第5期,1994年4月。 115. 陳文賢,「 美國外交政策中的現實主義因素 」,《 問題與研究 》,第32卷第9期,1993年3月。 116. 陳文賢,「 美國與中共戰略互動下的台灣安全:1970年代以來的觀察 」,《 問題與研究 》,第36卷第6期,1997年6月。 117. 陳文賢,「 國際變局中的美國外交政策」,《 美國月刊 》,第7卷第12期,1992年12月。 118. 陳文賢,「 從權力平衡的觀點看亞太安全 」,《 問題與研究 》,第37卷第3期,1998年3月。 119. 陳永康 翟文中,「 美國與中共戰略夥伴關係對我國國防安全之影響 」,《 問題與研究 》,第37卷第2期,1998年2月。 120. 陳毓鈞,「 台海危機與美國干預 」,《 美歐月刊 》,第10卷第1期,1995年1月。 121. 陳毓鈞,「 江澤民講話對兩岸關係的意涵 」,《 問題與研究 》,第34卷第4期,1995年4月。 122. 陳毓鈞,「 柯林頓連任之後『中』美關係的走向 」,《 美歐月刊 》,第11卷第12期,1996年12月。 123. 陳毓鈞,「 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下) 」,《 美國月刊 》,第9卷第3期,1994年3月。 124. 陳毓鈞,「 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上) 」,《 美國月刊 》,第9卷第2期,1994年2月。 125. 陳德民,「 多極化仍是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 」,《 現代國際關係 》,1999年第11期。 126. 陳德昇,「 九十年代中共對台經貿政策 」,《 中國大陸研究 》,第36卷第9期,民82年9月。 127. 彭慧鸞,「 柯林頓總統的新東亞政策:奈伊『複合式領導』的理論與實踐 」,《 美歐季刊 》,第12卷第3期,民國86年秋季號。 128. 湯紹成,「 後冷戰時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角色與功能的轉變 」,《 問題與研究 》,第39卷,民89年1月。 129. 楊永明 ,「 美國亞太安全戰略之理論分析 」,《 美歐季刊 》,第12卷 第3期,民86年秋季號。 130. 楊永明 唐欣偉,「 信心建立機制與亞太安全 」,《 問題與研究 》,第38卷第6期,1999年6月。 131. 楊永明,「 美國亞太安全戰略之理論分析 」,《 美歐季刊 》,第12卷第3期,民國86年秋季號。 132. 楊永明,「 從戰略模糊到三不政策:美國對台政策的轉變 」,《 理論與政策 》,第12卷 第4期,1998年12月。 133. 楊帆,「 中國參與全球化的基本立場與利益 」,《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01年第5期。 134. 楊志誠,「 後冷戰時期美國的中共政策 」,《 美歐月刊 》,第10卷 第10期,1995年10月。 135. 楊念祖,「 中共軍事演習對台灣的影響與意義 」,《 共黨問題研究 》,第21卷第12期,民84年12月。 136. 楊念祖,「 雷克訪問大陸對區域安全前景的意義 」,《 中共研究 》,第30卷 第8期,民85年8月。 137. 楊念祖,「 遲浩田訪美對未來(中)美軍事關係與亞太安全的影響 」,《 中共研究 》,第31卷 第1期,民86年1月。 138. 楊潔勉,「 克林頓政府對台政策的調整 」《 美國研究 》,1999年第4期。 139. 董立文,「 中共的全球戰略與『中國威脅論』 」,《 中國大陸研究 》,第39卷 第9期,民85年9月。 140. 裘兆琳,「 台海危機與未來中美關係的展望 」,《 理論與政策 》(民國85年夏季號。 141. 賈慶國 ,「 克林頓執政以來的中美關係 」《 美國研究 》,1998年第2期。 142. 趙建民,「 兩岸事務性談判經驗評析-兼論中共對台決策體系 」,《 問題與研究 》,第34卷第10期,民84年11月。 143. 趙春山,「 評朱鎔基的美國之旅 」,《 共黨問題研究 》,第25卷第4期,民88年4月。 144. 趙雲山 王欣 ,「 美國對華戰略的變化及其原因 」,《 中共研究 》,第30卷 第5期,民86年6月。 145. 劉志攻,「 臺北-華府-北平三角關係 」,《 問題與研究 》,第二十五卷第五期,民國75年。 146. 劉武通,「 從結構理論到反結構決定論-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理論評析 」,《 國際政治 》,2000年第2期,2000年。 147. 蔡政修,「 九○年代美國對中共戰略與美「中」關係演變 」,《 東亞季刊 》,第三十一卷 第三期,民國89年。 148. 蔡瑋 ,「 第三次台海危機中美國的角色 」,《 東吳政治學報 》,第6期,民85年9月。 149. 蔡瑋,「 由F-16軍售案看當前的美國-台灣-中共三角關係 」,《 美國月刊 》(第7卷第11期,民國81年11月),頁24。 150. 蔡瑋,「 南國事件:生氣有理,過當可議 」《 共黨問題研究 》,第25卷第5期88年5月。 151. 鄧中堅,「 波灣戰爭後之國際體系 」,《 美國月刊 》,第6卷第6期,民國80年6月。 152. 蕭朝琴,「 後冷戰時期中共對亞太地區的外交戰略 」,《 共黨問題研究 》,第25卷 第10期,民88年10月。 153. 閻學通,「 開啟走向穩定的大門 」,《 世界知識 》,1997年第22期,1997年7月。 154. 龍飛,「 中共對台政策漸趨強悍 」,《 中共研究 》,第29卷 第11期,民85年11月。 155. 羅致政,「 布希主義與美伊戰爭 」,《 國防政策評論 》,第3卷第3期,2003年春季。 156. 羅致政,「 美國在台海兩岸互動所扮演的角色-結構平衡者 」,《 美歐月刊 》,第10卷第1期,民國84年1月。 157. 羅致政,「 美國戰略性模糊政策對兩岸互動的影響 」,《 東吳政治學報 》,第6期,民85年9月。 158. 羅健元,「 對李登輝總統兩岸關係六大主張的體認 」,《 共黨問題研究 》,第21卷第6期,民84年6月。 159. 嚴亞平、葛洪澤,「 從冷戰到多極化和全球化 」,《 中共中央黨校學報 》,2001年第3期。 160. 蘇格,「 美國全球戰略與台灣問題 」,《 國際問題研究 》,2001年第4期,2001年10月。 161. 蘇紫雲,「 美國亞太戰略的現況與展望 」,《 問題與研究 》,第34卷 第7期,民84年7月。 中文報刊 1. 《 中央日報 》,台北。 2. 《 中國時報 》,台北。 3. 《 自由時報 》,台北。 4. 《 聯合報 》,台北。 5. 《 人民日報 》,北京。 6. 《 解放軍報 》,北京。 7. 《 工商日報 》,新加坡。 外文專書 1. Cline , Ray S.,The power of Nations in the 1990’s, Lunhanm, Maryland: University of American Press , 1994.2. Cline, Ray S., World power assessment 1977: a calculus of strategic drift , Washington, D.C.: Westview Press, 1977.3. Dittmer, Lowell, “The Strategic Triangle: A Critical Review,” in, Kim,Ilpyong J. (ed), The Strategic Triangle: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 New York: Paragon House,1987.4. Gaddis, John Lewis, Strategies of Containment: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postwar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5. Gaddis, John Lewis, We now know: rethinking Cold War history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6. Gilpin, Rober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6.7. Gilpin, Robert,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8. Gong, Gerrit W., Taiwan Strait Dilemmas: China-Taiwan-U.S. Policies in theNew Century , Washington D.C.: The CSIS Press.9. Guzzini ,Stefano, Real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Press, 1998 .10. Kagan ,Robert& William Kristol, Present Danger:Crisis and Opportunity in American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y, New York: Encounter Books, 2000.11. Kaplan, Morton A., “Variants on Six Model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in Rosenau, James N. (e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Free Press,1992.12. Kaplan, Morton A., Global policy: challenge of the 80s , Washington,D.C. : Washington Institute for Values in Public Policy, 1984.13. Kaplan, Morton A., System and proces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John Wiley,1957.14. Kennedy ,Paul,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 2000, New York:Random House, 1987.15. Keohane, Robert,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984 .16. Keohane, Robert,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17. Khalilzad, Zaimay M., The United States and a Rising China: Strategic and Military Implications , Santa Monica: Rand ,Winter 1999 .18. Lasswell, Harold D., World Politics and Personal Insecur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2.19. Mainland Affairs Council, Major Event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Taipei: Mainland Affairs Council, Executive Tuan, 1998.20. Morgenthau, Hans J. &Kenneth W. Thomson,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 6 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1985 .21. Morgenthau, Hans J., Truth and power: essays of a decade, 1960-70, New York : Praeger, 1970.22. Nolan, Janne E.(ed), Global Engagement: Cooperation and Security in the 21 Century,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e, 1994 .23.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United States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 Washington D.C. : Department of Defense ,1995.24. Ordeshook, Peter C., Game Theory and Political Theo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25. Organski ,A.F.K. & Jacek Kugler, The War Ledge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26. Organski, A.F.K., World politics , New York : Knopf, 1968.27. Pregel, Vladimir N., ” Most Favored-Nation Status of the PRC ”, CRS Issue Brief,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IB 90924, July 23 1993.28. Rosenau, James N.& Ladd W. Hollist, World system structure: continuity and change, Beverly Hill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1981.29. Rosenau, James N.,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foreign policy, London : Frances Pinter, 1980.30. Segal, Gerald, China changes shape: regionalism and foreign policy, London: Brassey's for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c1994.31. Segal, Gerald, The Great Power Triangle,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82.32. Siverson, Randolf M.& Alexander L.George (ed.), Change inInternational System,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80.33. Solomon, Richard H., Sustaining the Dynamic Balance in 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 Assistance Secretary for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U.S. Department of State Current Policy, No. 1255, 1990.34. 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h Engagement and Enlargement, Washington,D.C.:The White House, Febrebary 1994.35. Tucker, Nancy B., China Confidential:American Diplomats and Sino- American Relations 1945-1996,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36. Tucker, Nancy B., Taiwan, Hong Kong, and the United States, 1945-1992: Uncertain Friendships, New York: Macmillian Publishing company, 1994.37. Wilborn, Thomas L., Security Cooperation with China:Analysis and a Proposal, Washington, D.C.: U.S. Army War College, 1994.38. Wu, Hisn-hsing, Bridging the Strait, Taiwan, China and the Prospect for Reunification,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外文期刊 1. AIT,“ Balance’ Key to U.S. Adjustments to Its Taipei Policy “, AIT Wireless File, PFS303, September, 1994.2. Albright, Madeleine Korbel, “ The Testing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 Foreign Affairs, Vol. 77, No.6 , November/December 1998, pp. 50-64.3. Baker, James A.III., ” America in Asia:Emerging Architecture for a Pacific Community ”, Foreign Affairs , Vol.70, No. 5,Winter 1991- 92, pp. 1- 17.4. Bau, Tzong-ho., “The Essence of Beijing’s Policy Toward Taiwan”,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21, 1993, pp.145-171.5. Brookes, Peter., “Theater Missile Defense: How Will It Recast Security and Diplomacy in East Asia?”, Heritage Lectures, No.683 (August.2000), at < www.heritage.org/library/leture/hl683.html>6. Brooke, McDonald H.& Richard Rosencrance, “Alliance and Structural Balanc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 Vol. 29, No. 1, March 1985 , pp.57-82.7. Chas, W. Freeman,Jr., “Preventing War in the Taiwan Strait”, Foreign Affairs ,Vol.77 , No.4 , July/August 1998 , pp. 6-11.8. Chas, W. Freeman, Jr., “ Sino-American Relations:Back to Basics ”, Foreign Policy, October 1996 , pp.16-17.9. Chiou, I-jen ,“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the Prisoner’s Dilemma ”, in Gong ,Gerrit W. (ed), Taiwan Strait Dilemmas: China-Taiwan-U.S. Policies in the New Century, Washington D.C.: The CSIS Press , 2000 , pp.149-159.10. Chiu, Hung-da, “ Recent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the United States ”, Foreign Affairs, Vol.32, No.12 , December 1996 , pp.1-13.11. Chiu,Hung-da,” The Koo-Wang Talks and the Prospect of Building Constructive Relations Across Taiwan Straits ”, Issues & Studies ,Vol.29 , No.8, August 1993, pp.1-36.12. Chou, David S., “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U. S. Roles in the Taiwan Strait Crisis ”, Issues & Studies, Vol. 32, No.10 , October, 1996 , pp.1-25.13. Christensen, Thomas, J., ” Posing Problems without Catching Up: China’s Rise and Challenges for U.S. Security Polic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 ,Vol. 25, No.4 , Spring 2001 , pp.5- 40.14. Clough, Ralph N., “ Cooperation or Conflict in the Taiwan Strait “, World Politics , Maryland: 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 , 1999.15. Dittmer,Lowell,” The Strategic Triangle:The Elementary Game-Theoretical Analysis “, World Politics, Vol. 33, No.4, July 1981, pp.490- 491.16. Fisher, Richard D., ” Dangerous Moves:Russia’s Sale of Missile Destroyer to China “,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ASC Backgrounder, No.146, February 1997, p. 1.17. Friedberg, Aaron L.,” Ripe for Rivalry: Prospects for Peace in a Multipolar Asi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8, No. 3, Winter 1993/94, p.16.18. Gill, Bates, “ Limiting Engagement ”, Foreign Affairs, Vol. 78 , No.4 , July/August 1999, pp. 65-76.19. Goldwin, Paul, “Uncertainty, Insecurity, and China’s Military Power,” Current History, Vol.96, No. 611 , September 1997 , pp.252-257.20. Harvey, Feldman, J., “America's Response to the China-Taiwan Talks: Encourage But Don't Interfere,”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Backgrounder No.1230 , October 28 1998.21. Hickey, Dennis V., “The Election of Chen Shui-bian and Its Impact on US Policy toward Taiwan,” paper on the 42n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 San Francisco: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October 2000, pp. 27-29.22. Hsiung, James C., ” New World Order and A New U.S. Policy toward China ”, EAI Working Paper, No.2, 1998, pp.1-3.23. Howar, Russell D. &Kelly J. Hicks, ” US Security Interests in the Pacific Rim,“ Military Review, September 1994, pp.42- 50.24. Huntington, Samuel P., ” Why International Primacy Matters?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7, No.4, Spring 1993 , pp.68 -83.25.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Lonely Superpower “, Foreign Affairs, Vol.78, No. 2 , Spring 1998 , p.36.26. Kaplan, Morton,” Variants on Six Model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 in James Rosenau,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Foreign Policy- A Reader in Research and Theory, New York:The Free Press , 1969 , pp. 291- 303.27. Keohane& Nye, ”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New York: Longman , 2001, pp. 229 - 231.28. Kim, Samuel, “China as a Great Power,” Current History, Vol.96, No.611, September 1997 , pp. 246-251.29. Kristof, Nicholas D., ”The Rise of China “, Foreign Affairs, Vol.75, No.5, November./December 1995 , p73.30. Lampton, David M., “ Same Bed, Different Dreams: Managing U.S.-China Relations 1989-2000 “, Berkeley: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2001 , pp.8-18.31. Lawrence, Freedman, ” The Gulf war and the new world order “, Survival, Vol.XXXIII, No.10, May/June 1991 , pp.195-209.32. Legro, Jeffrey W.&Andrew Moravcsik, “Is Anybody Still A Realsit?”,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4 , No. 2 , Fall 1999 , pp. 5-55.33. Li, Bin, ” The Effects of NMD on Chinese Strategy ”,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 Vol.3, March 2001, pp. 23-24.34. Lieberthal, Kenneth, “A New China Strategy,” Foreign Affairs , Vol.74,No.6, November/December 1995, pp.35- 49.35. Lin, Chen-yi, “ Taiwan’s Security Strategie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 Issues & Studies , Vol. 31, No.4 , April 1995 , pp.78-97.36. Lin,Chen-Yi, “ The U.S. Factor in the 1958 and 1996 Taiwan Straits Crises”, Issues &Studies , Vol.32 , No.12 , December 1996 , pp.14-32.37. Lin, Cheng-Yi,” The U.S. Factor in the 1958 and 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Issue and Studies ,Vol.131, No.10, December 1996 , p 26.38. Lin, Chong-Pin,” Beijing’s Agile Tactics On Taiwan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ASC Backgrounder, No.146, October 10 2002 , pp.9-10.39. Lin, Chong-Pin, “ Tactical Adjustment and Strategic Persistence “, Conference 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forms of Mainland China in a Changing Global Society, Taipei: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April 26 2002 , pp. 20-21.40. Lord,Wiston, ” U.S. must Allocate Resources to Back Security Policy in Asia “,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ttee Testimony,Text Files(AIT), August 10 1995 , p 2.41. Mastanduno ,Michael, ” Preserving the Unipolar Moment:Realist Theories and U.S. Grand Strategy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1, No.4, Spring 1997, p.6.42. Medeiros, Evan S. &M. Taylor Fravel,” China’s New Diplomacy “, Foreign Affairs ,Vol. 88, No.4, November/December 2003, pp. 22-23.43. Nanthan, Andrew J., “ What’s Wrong with American Taiwan Policy? ”,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3 , No. 2 , Spring 2000 , pp.93-106.44. Nolt, James H., “ In Focus: U.S.-China-Taiwan Military Relations, ” Froeign Policy In Focus, Vol. 5, No.11 , April 2000 , at http://www.foreignpolicy-infocus.org/briefs/vol15/v12n11china.html45. Nye, Joseph S., Jr., “ 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 Basic Book , 1990 , pp.6-22.46. Nye, Joseph S., Jr. and William A.Owens, ”America’s Information Edge”, Foreign Affairs, Vol.75, No.2, March/April 1996 , pp. 20-36.47. Nye, Joseph S., Jr.,” Strategy for East Asia and the U.S.-Japan Security Alliance “, Defense Issue, Vol.10, No. 35, March 29, 1995, pp.35- 68.48. Poong, Hwei-luan, “ Beijing-Washington Relations after the Tarnoff Visit ”, Issues and Studies ,Vol. 31, No.9 , September 1995 , pp.115-117.49. Bernstein,Richard&Ross H. Munro, “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America ”, Foreign Affairs, Vol. 76, No.2 , March/April 1997 , pp.18-32.50. Ross, Robert S., ” The 1995-96 Taiwan Strait Confrontation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5 , No.2., Fall 2000 , pp.87-90.51. Ross, Robert S., ”The 1995-96 Taiwan strait Confrontation”,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 25 , No. 2 , Fall 2000 , pp.87-123.52. Segal, Gerald, ” East Asia and the ‘Containment’ of China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0, No.4, Spring 1996 , pp.107-135.53. Shambauch, David, “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 New Cold War? ”, Current History, Vol.94, No.593 , September 1995 , pp. 243-247.54. Shambauch, David,“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Cooperation or Confrontation? ”, Current History, Vol.96 , No.611 , September 1997 , pp. 241-245.55. Shambauch, David,” Taiwan’s Security: Maintaining Deterrence amid Political Accountability”, Current History, Vol. 58 , No. 568, September 1996, p238.56. Shambauch, David ,”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A New Cold War?”, Current History, Vol.94, No.593, September 1995 , p 244.57. Snider, Don M., ” U.S. military force in Europe:how low can we go?”, Survival, Vol. 34, No.4 , Winter 1992- 93 , pp. 24-39.58. The China Quarterly No.148, December 1996 , pp.1284-1288.59. The U.S. Congressional Record, September 28, 1994, pp.S13586-13587;October 5, 1994, p.S14234.60. The U.S.Congressional Record, March 6, 1995, pp. S3521, 3539-3540, H2716.61. The U.S.Congressional Record, March 20, 1997,pp. S1868.62. The U. S. Congress, 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ubcommittee on Asia and the Pacific, “ Crisis In the Taiwan Strait:Implications for U. S. Foreign Policy ”, 104th Congress, 2ndSession, Washington, 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March 14, 1996, pp. 11-15.63. The White House, “ Weekly Compilation of Presidential Documents“, Washington, D.C.:The White House Weeely, Vol. 29, No.21, May 31 1993, p 983.64. Tkacik, John J., Jr, ” Time for Washington to Take a Realistic Look at China Policy ”, Executive Summary Backgrounder, New York: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No.1717, December 22 2003.65. Tucker, Nancy B.,” A Precarious Balance: Clinton Administration and China “, Current History, Vol. 97, No. 620, September 1998 , pp. 243-249. 66. Tucker, Nancy B., “ China and America: 1949-1991, ” Foreign Affairs, Vol. 70, No. 5, Winter 1991, pp. 75-92. 67. Tucker, Nancy B., “ The Taiwan Factor in the Vote in PNTR for China and its WTO Accession”, NBR Analysis, Vol.11, No. 2 , Summer 2000, pp.1-11. 68. Waltz, Kenneth N., “Structual Realism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 , Vol. 25 , No.1 , Summer 2000 , pp.5- 41. 69. Wiedemann , Kent,” Deputy Assistanc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 Dispatch, Vol. 6, No. 30, July 24 1995 , p587. 70. Wu, Yu-Shan, ” The Collapse of Bipolar System and Mainland China’s Foreign Policy”, Issue and Studies , Vol. 29, No.7, July 1993, pp.1- 25. 71. Wu,Yu- Shan,“ Exploring Dual Triangles: The Development of Taipei-Washington-Beijing Relations “, Issues & Studies ,Vol. 32, No.10 , Spring 1996 , pp. 26-52. 72. Yang, Nien-Dzu, “ Crisis, What Crisis?Lessons of the 1996 Tension and the ROC View of Security in the Taiwan Strait, ” in Pollack, Jonathan D.(ed), In China’s Shadow: Regional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ForeignPolicy and Military Development , New York: Rand ,Winter 1998 , pp.143-153. 73. Yang, Philip, “Taiwan’s Legal Status: Beyond the Unification- Independence Dichotmy,” in Gong, Gerrit W.(ed), Taiwan Strait Dilemmas: China- Taiwan-U.S. Policies in the New Century, Washington D.C.: The CSIS Press, 2000 , pp.80- 96.; zh-TW; 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7148